為了打電動、玩遊戲,孩子無所不用其極?別讓孩子賴皮「借十萬,還八萬」

孩子總是耍賴、破壞約定怎麼辦?

作者:奧田健次   譯者:卓惠娟
font print 人氣: 1205
【字號】    
   標籤: tags:

Q.孩子總是賴皮「預借」遊戲時間,如何讓他改掉壞習慣?

規定孩子打電玩的遊戲時間是一天一個小時,孩子卻老是說「媽媽拜託!先從明天的時間借十分鐘!」所以我會跟他說:「上次借了十分鐘,所以今天要扣掉喔!」但仍無法讓他改掉預借時間的習慣,所以每天打電玩都會超過規定的一小時。我該怎麼處理才好呢?他現在是讀小學一年級的男生。
A.因為破壞約定,所以必須接受「一整天禁打電動」!

明明約定好「電玩時間一天一個小時」,孩子卻賴皮「預借時間」。因此父母就和孩子說好,隔天要先扣除之前預借的時間。乍看之下是非常妥當的應對方式,但這位母親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事前預借的時間,只要扣除就可以了嗎?請把孩子向母親預借的時間,想成現實社會中的貸款來考量。如果在現實社會中跟別人借錢,當然要算利息對吧?不可能有白白借錢的好事,借十萬不可能只還十萬,如果沒有償還利息一再借錢的話,不久就會債台高築。

小孩破壞了「電玩時間一天一個小時」的規則,預借時間在隔天扣除的做法,就等於是告訴孩子:「借十萬元還十萬,是可以的。」

更過分的是,孩子甚至賴帳「雖然跟你借了十萬元,不過我只能還你八萬。」

事實不就是這樣嗎?以現實社會的例子來說明,大家都立刻明白「的確是這樣沒錯。」但是,如果單純以這個諮商問題為例,還是會有很多人不解「這位母親的應對方式哪裡錯了?」
家庭就是「小型社會」,違反規則要有處罰

把預借時間和實際的貸款畫上等號,再稍微思考一下吧!

假設有個人雖然每次借的金額很少,但因為一再借款,不知不覺累積到一千萬元。然後,這個人又打算要買房子。只是對於已經貸款一千萬的人,銀行當然不可能大大方方地立刻借他錢。
最後,這個人打算為債台高築的生活畫下句點,宣告破產。他所借的錢都不用償還,但是在限定期間內無法持有信用卡,名下的轎車或房地產都必須抵押。

在社會上只要借錢,就必須償還。如果一直不還錢,會像滾雪球般讓利息越生越多。要是超過限度,必然會受到某些限制、剝奪自由。這就是現實世界的規則。

媽媽答應「預借時間」,就是無利息、無擔保借孩子錢,也沒有催繳的狀況。明知道孩子快陷入賴帳的問題,卻袖手旁觀,這不是一個盡責的父母該教給孩子的事。
除了「預借」部分,禁止一天玩遊戲吧!

如果我是那位媽媽,我會採取以下的方式:「要是預借時間,就得禁止一天打電玩。」

換成玩電腦也是相同的狀況,如果打電玩或玩電腦變成常態,突然被禁用一定很痛苦,孩子可能會哭鬧、生氣、摔東西。但家長絕對不能因此動搖。孩子再怎麼失控、胡鬧,只要告訴他:「如果再吵的話,後天也不准玩。」

一整天不能打電玩,孩子一定會哭鬧!或許有人不喜歡讓孩子發脾氣,或是覺得剝奪他最愛做的事有點可憐。不過,父母必須嚴守「電玩一天一小時」的規則。

父母不能忘記最初的約定,即使孩子說「讓我預借~」、「以後我一定會遵守約定」,或是哭鬧、惱羞成怒、使用暴力,爸媽都不能被孩子的情緒干擾,忽略他「破壞規定」這件事。孩子「賴帳」的狀況一定得設法改善,讓他遵守規定,所以必須執行「一整天不能打電玩」的違規罰責。
打電動是「特權」不是「基本權利」,父母要視狀況剝奪

大人有權剝奪孩子的「特權」。「特權」和「孩子應有的權利」不同。以這個諮商問題為例,如果處罰孩子「不准吃晚飯」,將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肚子餓了就要吃飯,這是人活著的基本權利。身體髒了就要洗,讓孩子好好地洗澡,也是基本權利。如果剝奪這些權利,被說成是「虐待」也無法反駁。

但是,打電玩、玩電腦,不是基本權利而是特別權利,也就是「特權」。孩子在基本權利被滿足之後,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父母才買電玩或電腦給他。

不管孩子玩這些東西能夠得到多大的樂趣,沒得玩也不致於危害健康。父母有守護孩子基本權利的義務;但是,沒有一定要讓孩子使用「特權」的義務。只要特權使孩子的生活失序,對教育有害,就可以視情況剝奪。

現在有很多父母,是不是誤以為連這樣的特權都不可以剝奪呢?這是因為他們不小心把特權和「孩子的基本權利」混為一談的關係。正因為認知不清,才會產生許多教養的煩惱與疑惑。
在家守規矩的孩子,長大後也能遵守社會規範

足球賽中如果在同一場比賽中,拿到兩張黃牌警告,就會出示紅牌,必須立刻退場。球場上便形成十一人對十人的比賽,會對同隊的夥伴造成很大的困擾。

而且,一旦被出示紅牌驅出場外,下一場比賽還有停賽處分。萬一不服判決有侮辱裁判的發言,就會被視為違反運動員規範,加重處罰,可能連續幾場球賽都不能上場,最糟的狀況還有可能被球團開除。

駕照也是一樣的,小小違規雖然不會吊銷駕照,但一再違規,或有重大違規就會被吊銷駕照。以上的例子說明,在社會上若違反規則,就有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懲罰。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到這種經驗十分重要。

每次預借電玩時間,就有一整天無法打電玩,孩子為了不要喪失樂趣,一定會遵守這個規則。即使孩子鬧脾氣,規則就是規則,務必執行到底。父母這種教養方式,等於是在無形中告訴孩子:「就算你生氣,到頭來還是自己吃虧」。

在家不遵守規則的人,長大後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遵守社會規範的人。

希望父母能時常捫心自問:「我現在這樣教孩子,他長大後出社會,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 ─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の「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他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會好好講,總是立刻出手打人。連對父母也是動不動伸手就打。我想糾正他這種無法「用言語和人溝通」的個性。
  •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 英文諺語說:「笑是最好的良藥。」但笑還有其他的好處。最近就有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育兒工具,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因此,有時候父母跟子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也是不錯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