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2月21日訊】(新紀元週刊356期,記者趙芷菱報導)近年臺灣由於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導致博士生逐年遞減,連帶減弱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年輕人怕吃苦,底層勞工缺人,形成「黑手沒人做,專業人才卻找不到」的產學落差。各界呼籲學校教育要切合時局,才能帶動經濟起飛。
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灣最大市值企業、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近日指出,臺灣不需要148所大學,也不需要三、四十所研究型大學(大學中具學術領導地位,能提供較先進的學術理論及研究成果者),臺灣需要更多的技職學校,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文化。近年來,兩岸勞力密集的公司均遇到挑戰,且網路崛起之機,臺灣沒能把握到,「真的非常辛苦」,臺灣該如何面對?
臺灣仍為發展中國家 認知失衡
十多年來年輕人以為接受大學教育,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及穩定生活,這樣的幻想已經破滅。張忠謀主張,教育制度在臺灣一定要徹頭徹尾改造。事實上,臺灣基本還是「發展中國家」,卻誤解成「已開發國家」,導致臺灣的失衡現象,包括年輕人的期望與事實有落差、產業需求的人才與學校所訓練的技能不盡相符,及產業找不到人才。
近年由於高學歷、高失業的社會現象,導致博士生逐年遞減。據統計,臺灣排名前四名大學,臺、清、交、成大過去四年來博士生的申請人數降低五成,被接受的博士生減少三分之一。
博士生減少 但創新更重要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12月5日在科技發展諮議會議中表示,以前擁有高學位就代表就業機會,現在顯然不是如此。且當前少子化及教職員老化,也是造成博士學生漸少的原因,推測最快五年後,博士人才將短缺,連帶減弱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問題會很大。像聯發科就曾反映,希望能有千名博士進入公司,卻遍尋不著人才。
張忠謀直言,臺灣產業需要更多的創新人才,不過「這和未來有多少博士生無關,我希望人才能更有創新力。」我們不需要背誦式的學習,或透過背書來通過考試的人才。培養創意者需幾十年的時間,並非一蹴可幾。
由於臺灣企業界很少公司做R&D(研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mt),投資不夠,也就缺乏創新,連帶影響產業獲利及競爭力,在這非良性循環下,博士進產業比率低、企業也無法升級。
錄取率高非關素質 取決學校教學及把關
1994年臺灣在教改團體「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下,大學的窄門大開,大學院校從原本的50所,增加至148所,錄取分數也屢破新低,許多人將目前大學生平均素質低落,歸咎於大學的錄取率太高所致。
對此,有網路鄉民分享其親身經歷:德國的大學錄取率可謂100%,錄取率高不代表大學生素質會低,因為提升學生素質,原本就是大學要做的事,重點在於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文憑的發放,還有輔導制度。
要取得德國的大學文憑很難,學生也很有自知之明,多數人在讀完大一後,還是自願離開學校去就業,通常只有約25~40%比例者會繼續把大學讀完,這點在臺灣可能是無法想像的。以他現在就讀的新學制而言,必修科目如果重考一次不及格,學校會安排人員輔導重新確認性向,了解問題所在,視學生意願,然後會輔導到轉系或轉換到技職體系。不像臺灣被「二一」(二分之一的學分不及格),也許就被退學了。但有些人縱使沒被「二一」,也很痛苦,因為發現所學與他原本想像不合,要換軌的成本又太高,只能讀完。
產學落差 黑手與專才都缺人
由於產學的落差「黑手沒人做,專業人才卻找不到」,如今的兩岸年輕人有一個共性,就是養尊處優。大陸1980後多為獨生子女,集家庭寵愛於一身,而臺灣的少子化,年輕一代也常被稱為不能承受壓力的「草莓族」。
全球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可成科技董事長洪水樹曾公開呼籲政府協助找勞工,讓產業回臺投資設廠;但喊了半天,三K(辛苦、骯髒、危險)工作,依然沒人願意做,「找人」是企業界最大的難題。
工具機股王「上銀科技」也曾找了一年,還找不到適合的本科生,認為現在年輕人寧可選擇時薪百餘元在超商、賣場打工,也不想待在沒冷氣、不能用手機或電腦的工廠,當一個別人眼中的「黑手」。
學校教育要切合時局 與企業共創世界舞臺
臺泥董事長辜成允表示,近年企業朝國際化轉型,求才若渴,尤其多國語文能力、海外市場行銷、市調能力,都不是公司一年半載培訓可以上手的。例如臺泥加速大陸海外市場布局,急需更多的國際人才,但目前大學科系無法和企業界快速轉型所需「搭上邊」,致使愈來愈多的畢業生「用不上」。
臺達電副董事長柯子興也指出,臺灣的大學科系老早就過時,人才供需未經控管,學生白白浪費時間、教育資源遭浪費。政府應速建立「計畫型的教育供需控管系統」,視時代需求轉變,快速汰換更新系所科系。否則,不僅影響臺灣人才發展,世界舞臺也會離臺灣愈來愈遙遠」。◇
本文轉自第356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2013/12/12)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