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高考放榜 眾華裔狀元暢談學習經驗(二)
【大紀元2013年12月19日訊】(大紀元悉尼記者李睿/羅晨/鄧皓/盧曉雨報導)12月16日,澳大利亞紐省2013年大學入學考試(HSC)各科單科狀元名單揭曉。121名學生在112科目中拔得頭籌,華人子弟成績不俗,有超過20名華裔狀元。
大紀元記者採訪了部份獲得單科狀元的華裔學生及家長,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這次獲得單科狀元的華裔學生有一些普遍的特點。自律性強:學習自覺;獨立性強:有目標方向,而且取得好成績;家庭氣氛寬鬆:家長不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全方面的能力發展,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工程單科狀元:有播種就有收穫
來自北悉尼男子精英中學的Eric Huang在高考中獲得了工程單科狀元獎。Eric表示獲得這個單科狀元實在是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他說:「我真沒想到自己能獲得單科狀元。也許是對我努力學習的一種回報。我想我獲得這個獎項的關鍵就是我很努力,這種努力不是一時的,而是持續的。」他認為,有播種就有收穫。
他還說,我的成績離不開家人的幫助和鼓勵,考試期間「我家人給我的最大支持和幫助,就是告訴我每天快樂生活」。
當大紀元記者請他描述下考試當天的心情時,Eric幽默地說道:「睡醒,起床,進考場,入座答卷,考完離開考場,然後,忘掉一切!」
Eric說他從不熬夜,週末也沒有參加補習班,他還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學弟學妹們建議:「要以輕鬆心態參加考試。」
日語狀元秘訣:多訓練多聊天
傅彥偉(Ian Wei Por)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第二語言日文三單元狀元,傅彥偉的母親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兒子今年讀十一年級,他今年考日文得第一,考的是日文三單元,其實是比較難的。
傅太說,孩子對語言方面很有興趣。我們就鼓勵他,支持他,他喜歡讀甚麼我們都鼓勵他。傅太是馬來西亞來的華僑,是第一代移民。她說,彥偉的哥哥也是讀日文,現在正在大學讀日文專業,可能這方面影響了彥偉。兩個孩子對日文都很有興趣。學校也非常好。傅彥偉在一邊補充說:「我學日文學了4年不到,主要方法就是多訓練,多和日本人聊天,我有很多日本朋友,還有我的老師也是日本來的,所以有很多機 會。」
傅彥偉很喜歡音樂,比較喜歡鋼琴和小提琴,在學校也參加管絃樂隊。
來澳5年獲英語單科狀元
林婷(Ting Ling)來自寶活女子高中(Burwood Girls High School),此次獲得了非母語英文單科狀元,這與她個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林婷來自中國福州,2008年才到悉尼,入讀7年級,但在這次高考中卻取得驕人的成績。
她表示,剛到澳洲時對異國的陌生環境不太適應,英語也聽不太懂。但她用勤奮彌補這些不足。通過背單詞,努力學習英語,大概半年後就能跟同學自由交流,度過了語言障礙。
對於取得非母語的英文單科狀元的成績,林婷認為她很受益於她的老師。她認為,學習中最重要的是上課時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下課後就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考前要複習,但不能在考前最後一天才複習。
林婷和母親及姐姐一起參加頒獎儀式,林媽媽表示,她從不給孩子壓力,讓孩子自由成長。也沒有讓給孩子上補習班,學習上完全靠孩子的自覺。
林媽媽還說,林婷原來在中國的時候,各科成績就很優秀。在要移民澳洲的時候,她中國的老師非常捨不得她走。 林婷姐姐直言:「妹妹是我們的驕傲」。
化學單科狀元:學習是種樂趣
來自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 Sydney高中的女生林佳潤(Jiarun Lin)獲得了化學單科狀元。出生在中國的林佳潤,一歲多時隨父母來到澳洲。
林佳潤得知獲得化學科狀元非常高興。她向大紀元記者簡單概括了她的學習訣竅: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努力用功;吃好睡好。林佳潤心目中的大學是悉尼大學和紐省大學。
作為一名女生,化學成績如此出色,讓人好奇。佳潤說:正是父母為她創造了輕鬆快樂的氛圍、用引導的方式,給她空間而不是壓力。讓她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她覺得學習是種樂趣,而不是壓力。
佳潤的媽媽、來自廈門的沈女士也接受了大紀元記者的採訪。沈女士1997年來到澳 洲,在中國曾是一名中學英語教師。因此對於小孩教育,沈女士很有自己的見解。
讓孩子學自己喜歡的科目
沈女士說:「我曾經一直想引導女兒往文科方向發展。但是女兒對理科很感興趣,很喜歡。做數理化她感到很快樂。」「媽媽,你讓我做我喜歡做的吧,」女兒對我說,「我也就讓她按自己的選擇去學理科。」
沈女士還說:「女兒覺得自己這次的成績應該不錯,但是也沒想到能拿單科第一。」「她們這些孩子在澳洲長大的,都挺自信的。」沈女士補充道。
佳潤平時愛好做衣服,打鉤針,非常傳統的女生興趣。在學校,佳潤學習之餘則做校園雜誌的編輯。 沈女士表示,女兒喜歡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女兒很快樂,很舒服。這在沈女士看來是最重要的。女兒在學習有壓力的時候,則經常通過吃巧克力排除壓力。
引導小孩在學習中找到樂趣
沈女士認為,做為父母來講,對孩子學習上最好的支持是引導她們,不能對孩子期望過高,逼得太緊。給孩子一個空間。
跟孩子要有一個很好的對話交流:父母希望孩子達到甚麼程度,孩子覺得自己能達到甚麼程度。如果大家覺得能夠達到,就一起去做。給小孩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讓她喜歡學習。 讓她覺得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壓力。
信息技術狀元充滿自信
來自北悉尼男子高中(North Sydney Boys High School)的張翀(Otto Zhang)獲得了信息技術(Information Process and Technology)單科狀元獎。
16歲的張翀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非常有衝勁、自信。他表示,獲得這一科目狀元不出乎他的意料。他說:「北悉尼男子高中的教師在信息技術這個科目上,非常有教學經驗,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
他認為能獲得單科狀元獎的關鍵是學校的教學,比如教信息處理技術這個科目的老師非常有經驗,老師會教授如何取得優異成績的方法。他說:「我從不參加任何補習。」同時,他表示放鬆心態,保證好自己的睡眠也很重要。 張翀還說,他能取得優異成績離不開父母的支持,父母在各個方面給了他很多幫助,從來不給他壓力。
他給未來考生的建議是:第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學習,這是獲取優異成績不可避免的付出;第二,要懂得如何聰明地學習,比如要掌握考試技巧,練習以往考試的試卷,這兩方面都很關鍵。
對於考試是否會給他帶來任何競爭壓力?張翀對大紀元記者表示:「作為悉尼男子高中的學生,我們感覺不到太多的競爭,我們學校歷年成績優異,我 們都很自信,甚至有點自大。」張翀在其它科目上成績也很優異,不但功課好,還是悉尼音樂學院(Sydney Conservatorium of Music)的學生,彈了11年的鋼琴。
狀元父親的忠告
每一位華裔家長都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關注, 對孩子如何能在單科拿第一,張翀父親張翔(DAVID ZHANG)頗有興致的娓娓道來,他認為關鍵是要和孩子溝通好,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學校環境很重要
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想和他們學校有很大的關係,北悉尼男子精英中學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還有老師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有動力,把自己的課程和作業都做好,所以學校很重要的。
他們學校的環境很好,學校努力把學校環境辦成一個社區(COMMUNITY),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每一項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特長。
我注重和孩子溝通
我支持他的很少,但是我很鼓勵他有甚麼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因為我也是搞COMMUNICATION (交流)的, 所以他經常把一些問題拿到飯桌上跟我們一起討論,看看我們有甚麼想法。
作為家長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要和小孩溝通,有些家長送小孩去補習,我的二個小孩都沒有去補習,我說不需要,我說那些東西你應該在學校就可以學的很好。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你要學會溝通,你有甚麼問題,你要學會問人家。人家給你一些意見的時候,你怎麼去理解,特別是有一些意見你不想聽的,你怎麼辦呢?這些方面我們一直在討論怎麼對待,有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用10分鐘15分鐘,我會坐在他旁邊和他聊天。那主要是他小時候,現在沒有了。
我們從學習、社會、政治到技術,我們甚麼都討論,有時他提出的問題,我也回答不了,我們就一起GOOGLE一下。這樣和小孩一直溝通有幾個好處,就是培養小孩和人家的交往能力,而且看問題時,會從不同角度去看,不要把時間集中在學術研究上。
學會時間管理 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小時候我經常鼓勵他參加集體活動,不管他喜歡不喜歡,我都鼓勵他,從最簡單的學校樂隊,學生會和教堂的一些東西,我都鼓勵他跟人家去學一學。我說其實很多事情你是做的到的,但是關鍵你怎麼樣安排好你的時間。現在時間管理他做的很好。
他小的時候我們家長引導他一下,後來就靠他自己了。小學5、6年級以後,很多事情他就自己安排了,我們也鼓勵他要學會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所以他是很獨立的,有時我感覺他好像已經不像一個小孩子了,他有時候說話像一個大人在說話一樣。他很忙,幾乎沒有甚麼業餘時間,他除了這個學習之外,他還擔任學校學生會的主席,他有很多組織活動,除此之外,他還參加一些音樂方面活動,學校管絃樂隊,還在外面學音樂,他很喜歡音樂。
他的性格很好,就是他很樂意幫助別人,有時候他的同學考HSC叫他幫助,他就會幫助,他有時會為教堂做義工。
(責任編輯:李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