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科技新聞

專訪「上帝粒子」之父:諾獎得主恩勒特教授

【大紀元2013年12月11日訊】(大纪元特约记者张华、方菲斯德哥尔摩采访)12月10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著名的市政廳舉行頒獎儀式以及當晚的盛大晚宴,將12月6日開始的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活動周推向高潮。從6日到10日的整個5天的活動安排,包括由各項諾獎得主出席的新聞發佈會、各項諾獎得主的諾貝爾講座以及音樂會等。本報記者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勒特(François Englert)教授進行了採訪。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勒特教授被譽為「上帝粒子」之父,不過他說,那可能不是最終粒子。

甚麼是物質、 空間和時間?甚麼是自然的基本力量?我們的宇宙從何而來?這將如何演變?我們如何解釋粒子的從簡單成分到複雜的系統?這些很久以來人們的探索。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勒特教授被譽為「上帝粒子」之父,不過他說,那可能不是最終粒子。(新唐人)

1964年在比利時,恩勒特與同事布繞特(Robert Brout)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後來被稱為 BEH玻色子, 又被稱為「上帝粒子」。 BEH是Brout-Englert-Higgs 的縮寫, 因為英國的 Peter Higgs 也在同年提出同樣理論。這實際是一個新的機制用來解釋物質的所有基本成分質量的起源, 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核心部份。

這項發現直到50年後- 2012年才被設在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大型強子對撞中得到證實。

恩勒特為好友布繞特 (2011年過世)不能與他一起分享諾貝爾獎這個殊榮感到非常遺憾。他說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結識了當時的教授與上司布繞特。 他們成為好友。

當他從美國回到比利時, 布繞特帶著他的家眷一起, 和恩勒特一起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任教和研究。 後來布繞特放棄美國國籍,加入比利時國籍。 他懷念好友說,他對這個發現的貢獻是很關鍵的。

恩勒特說,這個發現為他下一個研究目標指出了一條非常明確的路。下一步有可能打開有關暗物質的窗口。因為研究模型雖然解釋了可見物質,但對所謂的暗物質還是很神秘的未知數。

他認為物質在微觀下的粒子狀態,不管在我們身邊還是在宇宙的深處應該都是一樣的, 為此我們可以研究宇宙產生初期的狀態,窺探宇宙大爆炸後的空間和時間。 他認為上帝粒子很有可能不是宇宙最終粒子;時間也是物質。

恩格勒(左)與希格斯(右)這兩位年過八旬的老教授為了「上帝粒子」理論得到學術界認可,等了足足50年。(AFP)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

恩勒特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研究多年,這是一所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很前沿的學院。他說自己是個很放鬆開放的人。如果學生突然離開3個月,他也不會過問,因為研究的動力都來自內心。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同時他又說自己比較保守和嚴謹。

他的同事赫奴克斯(Marc Henneaux )表示,恩格勒是個非常積極的人,對科學的積極和自信才使他走到今天,得到諾貝爾獎。

赫奴克斯表示,恩勒特是個很特別的人,很有感召力。而且很勇敢。他舉個例子,1977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有一個討論只允許高級教授和受邀人發言,可是有一個人自告奮勇發言了, 「你猜猜是誰?」

赫奴克斯說:「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會帶來新的10個無解的問題, 我們對物質的瞭解還很少,還有太多的未知數。」他表示,恩格勒的發現是對可見物質的發現,而可見的物質在宇宙中只有5%,還有25%是暗物質,更多的70%是暗能量,是人目前無法瞭解的。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赫奴克斯(Marc Henneaux )教授。(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提供)

他希望2014年在超級對稱物質和小黑洞的研究有顯著的進展。不過他認為,由於證實此項研究的工具跟不上發展,所以從事理論研究和基礎研究就很重要。在學院有幾個關於這個領域前沿的研究,他的項目是對重力學和弦理論的對稱性的深入瞭解。

來自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1977年獲得化學獎的基礎化學教授Ilya Prigogine,和獲得醫學獎的Jules Bordet 和 Albert Claude.

九個孩子參加頒獎儀式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恩勒特教授被譽為「上帝粒子」之父,不過他說,那可能不是最終粒子。(新唐人)

比利時駐瑞典大使嬋安葉夫人 (Francine CHAINAYE)表示,比利時雖小,但已經出現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一個獲得和平獎的機構。 這次是比利時首次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首相到場參加頒獎儀式,比利時國家電視台轉播諾貝爾頒獎儀式。

她還很驕傲地說,恩格勒可以把他的朋友吸引到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證明他們有很深的緣分,研究的環境也很前沿。

恩勒特教授的夫人妮可瑪羅(Mira Nikomarow)很善談,她說他們有個大家庭,九個孩子,通常過聖誕節都很難大家都湊到一起。但是這次的諾貝爾頒獎儀式有很大的凝聚力,九個孩子全部都來了,祝賀比利時的第十一個諾貝爾獎。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