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警告已經失效,請用「具體行動」教孩子

想讓孩子遵守嚴禁事項有什麼技巧?

作者:奧田健次   譯者:卓惠娟
font print 人氣: 161
【字號】    
   標籤: tags:

Q:不管說幾百次,孩子就是會在車上跳來跳去,怎麼教他才會改呢?
我的兒子五歲,每次跟他說,絕對不可以在捷運或公車座位跳上跳下,他還是照樣動不停。前幾天全家人搭火車出門旅行,明明已經約好「不要在座位跳上跳下」,結果火車才開沒多久,他又開始跳了。到底要怎麼罵他,他才會改過來呢?

A: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不是舉黃牌就好,拿出「紅牌」吧!

請想像一下當天旅行的情況。孩子搭上最喜歡的火車、情緒亢奮,破壞了原本的約定。媽媽提醒他後暫時聽話了,但不久卻又重蹈覆轍,雖然媽媽一再提醒,孩子仍然在椅子上跳個不停。
孩子雖然稍稍惹得父母生氣,最後還是在列車裡吵吵鬧鬧地到達目的地,父母對孩子不聽話有點沮喪,卻自我安慰,認為只要每次都提醒他,孩子一定會改,下一次再教他「搭車絕對不可以蹦蹦跳跳」就好了。

是不是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呢?我們先假設這是A對策吧!以A對策因應的家長非常多,不過我發現有越來越多家長,改用下列這種方法。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

搭火車時孩子在座位上跳來跳去,假設火車剛出發沒多久,這時候可以提醒孩子:「因為你沒有遵守約定,我們下一站就下車喔!」但孩子仍然沒有聽話,所以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前,把行李整理好,帶著孩子到車門附近。這麼一來,孩子大概會號啕大哭吧!

孩子:「媽媽,對不起!」
媽媽:「你不會再這麼做了嗎?」
孩子:「不會了!」
媽媽:「真的?」
孩子:「嗯。」

確認孩子真的在反省時,父母就能繼續帶著孩子旅行。以足球賽來比喻的話,這就像是舉黃牌明確警告對方的狀況。我們將此方法稱為B對策吧!

若要問A和B哪一個應對方式比較好,大家應該覺得比起完全隨孩子心情的A對策,提醒孩子「如果沒遵守約定就下車喲!」而且真的把他帶到車門邊的B對策要好得多。

可是,不管是A還是B,我都不贊成。因為不論是哪一種,從教育孩子的觀點來看,都是不夠完整,而且沒有效果的。我建議的做法如下。

破壞重要約定時,拿出「紅牌警告」

火車出發十分鐘後,抵達下一站前,提醒孩子「如果沒有遵守我們說好的約定,就下車喲!」孩子若是沒聽話,爸媽就在下個停靠站前把行李收好,然後把孩子帶到車門附近。

和B對策不同的是,火車到達下一站時,爸媽就抓緊孩子的手,全家一起下車。在孩子還很驚訝、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列車門就會關起來駛離月台。

此時孩子大概會以前所未有的驚人聲勢大哭,但是,不管他再怎麼哭都太遲了。父母只需對孩子說:「啊!火車開走了!不過,既然你沒遵守約定,今天只好回家了!」然後就直接搭回程的火車回家。

即便浪費了金錢,對「教養」來說都是值得的

沒有遵守重要約定,不要只舉黃牌警告,而是拿出一次就退場的紅牌──這是我建議的C對策。父母想實行C對策,會變得很辛苦。我所認識的父母中,能執行C對策的不到1%,因為有太多爸媽都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哭那麼慘。

為了孩子規劃的旅行,父母一定也很期待。可能很早就開始計劃,甚至預約了餐廳、旅館,準備開開心心地出門,結果才短短不到一小時行程就結束了,簡直就是浪費時間;甚至連預約餐廳、旅館的訂金也浪費了。

但是,如果從「教育孩子」的觀點來看,這件事絕對沒有白白浪費。

會聽話的孩子,是因為知道這件事「絕對不可以」

請父母想一想「說話分量」這個重點。

A對策幾乎沒有約束力對吧?父母被孩子耍得團團轉,沒有原則可言。

B對策雖然警告了孩子「要下車喲」,可是父母說的話其實也沒什麼分量。孩子稍微吃了一驚,但沒有學到任何教訓。

C 對策的父母言行一致。同時,孩子可以學到十分寶貴的經驗:由於自己的行為,以致「喪失」原本期待的樂趣。藉著喪失經驗,讓孩子學會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時候應該忍耐。

父母下定決心「不能只有口頭警告就算了」,這樣便不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最重要的是父母心中很清楚警告的原因,所以不需要擔心「孩子不被威脅,就什麼事都做不到」。

「口頭警告」不痛不癢,父母的話只會越來越沒分量

只有C對策才能把父母真正盼望的事、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確實傳達給孩子。擔心這是「威脅」的話,對策B更接近威脅,而且,被威脅也不會因而失去愉快的經驗,威脅不痛不癢,父母所說的話就會變得毫無分量。

當孩子無法遵守約定時,就撤銷他玩樂的權利,讓他有這種深刻經驗後,將來不需要「威脅」,孩子便能學到自己行為招來的「慘痛後果」。而且,父母說的話會在孩子心中占有重要分量。

因為父母希望孩子能成長為遵守約定的孩子,所以用紅牌要他退場的方式,不管遇到任何狀況都能果決應對。更不需要苦思「會不會因而傷害孩子的心」、「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很過分的父母」等多餘的想法。

處罰過後,一定要給孩子「再次挑戰」的機會

發出紅牌後,盡早給孩子再次挑戰的機會,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以這個案例來說,就是再次搭火車出遊。

最好不要間隔太久,約莫幾個星期或兩、三個月最為適合。記得要和之前一樣,先跟孩子約定「不可以在車上跳來跳去」。
「孩子這次會聽話嗎?」
「該不會又要中途折返了吧?」
「這一次能照計劃順利旅行嗎?」

或許父母的內心會忐忑不安,不過,這時不妨抱著期待的心情,看看「孩子經過上一次的事,究竟會有多少成長?」

再次挑戰時,孩子便能感受到「因為遵守約定,這次過了非常快樂的一天!」此種滿足感,和之前破壞約定途中折返的經驗大不相同。

用嘴巴不停叮嚀,是一種「偷懶」的教養方式

度過愉快的一天後,父母要好好誇獎孩子遵守約定。不斷累積這類真實經驗(獲得及失去),是親子教育的最佳訓練。相較於只用嘴巴說「可以做、不能做」的教養,表面看起來很有耐心,實際上仍是「偷懶的教養方式」,不會有任何具體成效。

孩子不乖的時候,正是讓他重視父母所說的話,以及教他遵守約定的大好機會。也可以告訴他「遵守約定不做○○,那就買◇◇當生日禮物」。約好不能做的事,孩子還是做了,即使已經買好生日禮物,也要告訴他:「因為你不守約定,所以沒有禮物了喔!」然後把禮物丟了。

請爸媽不要覺得「特意買回來了,丟了豈不是可惜!」所以偷偷把禮物藏起來,等孩子反省後再給他,這是錯誤的做法!雖然有時這麼做比較好,但乾脆丟掉不給孩子,教育的效果會更好。如此才能讓孩子學到「破壞約定不會有好事」。

─ ─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の「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他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會好好講,總是立刻出手打人。連對父母也是動不動伸手就打。我想糾正他這種無法「用言語和人溝通」的個性。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 英文諺語說:「笑是最好的良藥。」但笑還有其他的好處。最近就有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育兒工具,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因此,有時候父母跟子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也是不錯的。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