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中華公所開幕

50餘幅珍貴照片見證華人移民美國歷程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道)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美國在臺協會(AIT)共同主辦的「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11月15日下午在中華公所開幕,50餘幅中英文圖文展品系統回顧華人移民美國的點滴,眾多搜集自世界各地博物館與收藏家的歷史圖片亮相中山大禮堂,展覽持續至11月17日。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范國樞介紹,這次展覽起源於三年前AIT策劃的「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特展,詳細展示美國人協助臺灣的事跡、照片和文物,在臺灣大受好評,因此去年年初決定將內容擴充舉辦「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展」,呈現華裔移民在美國的移民歷史、貢獻與成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紀錄,以慶祝中華民國100年與美國的邦誼。

中華公所前主席、收藏家伍銳賢慷慨奉獻了不少珍貴的歷史照片,其中一張制成年歷卡片贈送給現場觀眾,上面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紐約華人在中華公所前大游行支持抗日的歷史老照片,照片上方飄揚的中美兩幅國旗所在就是中華公所的舊址,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喜歡歷史、喜歡收藏的朋友不可錯過。

「1965年之前不講臺山話的,你不是唐人,不是中國人。」伍銳賢的開場白讓全場聽眾大笑,1965年前唐人街可以說是廣東人的天下,以至于他們以為自己說的臺山話才是「唐話」,自1976年講國語的新客進來以後,唐人街的人口逐步發生變化。1970年來美的伍銳賢自小喜愛歷史和收藏,從專業集郵開始到收集老照片和在美老僑的通信信箋,對唐人街歷史了若指掌,他也將在華僑文教中心用國語向觀眾介紹唐人街變遷歷史。

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主任張景南介紹,這次特展主要包括《美國華人移民史﹕ 1965年前》、《華工修築鐵路》、《排華法案始末》、《天使島》、《1965年後》、《中國城》、《華裔風雲人物誌》等,希望讓下一代年輕人了解先人遠赴新大陸謀生的辛酸歷程,以及他們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並用自己的所學和勤奮回饋美國社會,成就如今美國社會的蓬勃和多元。

該展覽繼去年9月在臺北中正紀念堂首展並至各地巡迴展出後,本周末(15至17日)在中華公所中山紀念堂舉辦紐約地區的首次展出,周一開始將在法拉盛的華僑文教中心展覽一周時間,其後將巡回西雅圖、洛杉磯、舊金山和華府展覽,讓更多人能了解先人來美奮鬥的歷史。

中華公所地址:曼哈頓華埠勿街62號(62 Mott Street New York, NY 10013),中山紀念堂周末開放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半,參觀免費。

(責任編輯:艾瑞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