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健康1+1

定期口腔癌追蹤 勿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大紀元2012年09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由於一般人常誤以為口腔癌前期之徵兆是火氣大造成的嘴破,甚至是感冒等,因而容易被忽略,往往當發現口腔內有不正常的病理狀況出現時,才前往就醫。醫師提醒,平日就要做好自我診斷,若一發現口腔內有異常的斑點、下唇麻木或頸部出現硬塊等徵兆時,應盡速就醫。

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侯勝博理事長表示,罹患口腔癌的主因有兩種,一為基因變異,二為後天環境影響。而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是誘發口腔癌的三大危險因子,民眾若同時有嚼食檳榔、抽菸、喝酒的習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

侯勝博說,許多民眾有嚼食檳榔、抽菸的習慣,導致口腔內有白斑或紅斑,在經過切片後,診斷雖不是口腔癌,但仍屬「口腔癌前病變」階段的變性或疣狀增生,若此時疏忽,認為不是口腔癌就沒有關係。這其實是一種極為錯誤的觀念,因為今天切片病理報告為口腔癌前病變,並不保證明天或下個月口中的病變就不會癌化成口腔癌;也有許多病患由於口腔癌末期才接受治療,而引起外觀、吞嚥語言的功能損壞,十分令人惋惜,所以還是要再提醒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切勿早期診斷晚期治療。

口腔癌黏膜篩檢最大目的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侯勝博說,近日於門診發現多起案例,均為口腔癌前病變患者,在切片檢查為非口腔癌的口腔癌前病變後,誤以為爾後便無癌化的可能,就未持續回診追蹤,當再次回診時才發現原先的口腔癌前病變已癌化,且已是晚期。

他說明,事實上,切片檢查並非每一個口腔癌前病變患者都需要做,在臨床醫師懷疑是口腔癌或變性時,才需要做,但切片檢查結果僅能呈現當下的病因變化,往後是否有癌化的可能需由專業醫師判定,決不能掉以輕心,故仍須定期回診。另外,切片檢查是一種診斷方式而非治療,並無法防止癌前病變癌化為口腔癌。

侯勝博提醒,若罹患口腔癌前病變,除了戒菸、戒檳榔及少喝酒外,仍須進行防癌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番茄、胡蘿蔔等深色蔬果,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回診追蹤,以及在第一時間發現最初期的口腔癌,並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追求永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