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拚命追求增長 付出高昂代價
【大紀元2012年0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上週中國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坍塌,距離其建成僅僅九個月。四輛卡車開過330英尺寬度的大橋,造成三死五傷。《財政時報》認為,這一跡象清晰的顯示中國發展太快,對GDP的崇拜導致中國拚命追求增長。但在許多方面來看,中國需要放緩經濟增長,維持健康可持續性水平。
《財政時報》(The Fiscal Times)報導說,這是過去一年裡第六座坍塌的大橋,糟糕的設計,糟糕的材料和倉促草率的建設是肇因。僅僅一年前發生的溫州動車相撞事故致死39人,原因是設計缺陷。
中國經濟必須放緩
報導稱,一些經濟學家和股票分析師擔憂明顯放緩的中國經濟將毀滅所有人,有這種擔心的人要麼是恐慌製造者,要麼不瞭解中國的軌跡。
中國的技術官僚希望把自從1980年開始就被要求達到的8%水平放緩。在一個規模巨大而複雜的經濟體當中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根本不可能。中國的GDP今年將放緩到7.6%。
在今年秋天某個時候,共產黨將任命新的常委來領導這個國家。他們將怎樣處理經濟?他們將是改革者還是專制者?這是關鍵問題。報導中猜測,新領導層將展開極度有限的可控的改革。
過時的經濟模式在枯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中國發生了甚麼。當時北京幾乎立刻出台了5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
他們做了兩件事:出口相關工業和公共工程項目——後者製造了坍塌的大橋。這兩件事可以維持經濟運行,但是事後一切照舊:高度依賴出口,投資仍然是主要的經濟驅動力,國內消費仍然欠發達。
我們現在看到過時的經濟模式在逐漸枯竭。我們可以從短期和長期來觀察這個現象。從短期來說,中國再也不能依靠投資基礎設施和其他刺激項目;這些項目帶來的增長效應在下降。
從長遠來看,當局需要貫徹去年出台的五年計劃的承諾。就是說,它需要減少依賴出口和增加國內消費在經濟當中的份額。這不但是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
中國不是世界經濟增長引擎
作者同意清華大學派翠克-周凡奈(Patrick Chovanec)的觀點。中國從來就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能夠把我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它太貧窮,自身有太多問題,無法扮演這個角色。
的確,歐洲債務和其他外在因素已經對中國2012年表現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這不是2008年。那時候中國的問題主要來自於外界;現在他們是內部問題。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