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藝術家呂嘉萍 手工紙「森.呼吸」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0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國內著名環保藝術家呂嘉萍,20年前即開始製作手工紙,紙的原料來自植物纖維,接觸久了之後,她發現纖維本身的個性、面貌、多樣化。台灣一直說紙是中國人重要發明,卻沒有讓它有昇華的機會,她受歐、美、日的影響與衝擊,跳脫出紙的框框成為當代藝術,於基隆文化中心展出主題「森.呼吸」,傳達大自然想法。

呂嘉萍的願望,給樹翅膀,在人類來砍伐前,植物可以選擇居住的地方。(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歐、美、日起步快,出現很多的紙纖維作品,成為室內裝置、立體造型的藝術品,纖維已被突顯為主角。一張紙是看不到纖維不同的面貌,台灣只把紙作為一個載體、工具,書寫、繪畫。

呂嘉萍認為這樣對紙不公平,當她對材質了解越多,想要進入另一領域,又在此此衝擊影響下,她嘗試跳脫出紙的框架,創作成為纖維藝術。

呂嘉萍「森.呼吸」纖維藝術創作之一。(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呂嘉萍表示,很多植物在台灣被濫伐、被傷害,她希望受傷植物可以復癒、休養。就像人類一樣,每個人心裡都有受傷部分,有些千瘡百孔的樹皮不去處理保持它原來姿態,讓來到「森.呼吸」這個空間、時間裡,給它復癒、休養、再生的機會,就像人一樣,還是會有新的生命冒出來。

呂嘉萍「森.呼吸」纖維藝術創作之一。(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在她的創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使用的材質,不去影響自然環境,作品會隨時間、季節的變化,有些轉變,會自然消失,被大自然所接受。

自從與陶藝家鄭中和有了愛的結晶,整整8年時間,呂嘉萍專心的照顧小孩,這段時間是她充實自己、蒐集各方資料的黃金時期,因為有了小孩,她的意念有了改變。

2012年前往紐約駐地創作時,開始出現了翅膀的元素,有著飛翔與守護的想法。她說,人往往在破壞環境,破壞後又去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但植物不會動必須留在原地去承受我們給的傷害。

呂嘉萍有一個願望,她做了一個翅膀給樹,在人類來砍伐前,植物可以選擇居住的地方。

「森.呼吸」表達兩種意涵:在森林裡呼吸、森林需要呼吸,需要休養生息。展出兩個不同的創作領域一是纖維藝術創作,有入選今年5月份在法國舉辦的國際紙藝術雙年展的參展作品--Recurrence(循環);以及多次國際性自然裝置藝術活動,使用當地自然素材與環境結合的駐地創作作品資料照片。
(「森.呼吸」於基隆文化中心第二陳列室展出,展期至8月12日。)

呂嘉萍法國參展作品Recurrence(循環),葉落給予的養分,進行生命的循環。(攝影:周美晴/大紀元)

(責任編輯:陳玟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高照芬/專題報導8年前,吳伶辭去待了10餘年的貿易公司工作,在天母商圈創立汲紙鎮原創市集,投入花草手工紙創作,剛開始只是為了「興趣」創業,沒想到她的「興趣」受到市場肯定,不僅路過民眾會進來汲紙鎮找1個心靈沈澱的地方,甚至企業戶也指名要用她設計的文具禮品,當做禮贈品之用。
  • 廣興紙寮的手工宣紙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更銷售到海外,受到日、韓書畫家喜愛。10年前,廣興紙寮開始朝觀光文化轉型,透過簡單的DIY課程,讓民眾了解台灣的造紙文化,因此,參訪時,玩玩DIY是一定要的。
  • 夏天盛產的竹筍,除了味甜、纖維質豐富,還可變身為手工紙。台北市文化國小今天請來紙博物館老師陳詢教作夏令營的學童造紙,竹筍殼在泡水、水煮、加鹼、清洗、捶打過程化成手工紙,讓學童大呼「好神奇」,也體會不起眼的一張紙,製程卻很繁複,以後要更珍惜每張薄薄的紙。
  • 〔自由時報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2008年埔里手工紙藝文產業計畫成果發表會,17日在廣興紙寮舉行,除了有「愛在甘蔗田」的台灣甘蔗紙新紙發表會,集合台灣數百種優質手工紙的「台灣手工紙店」也歡慶開幕,並開發埔里藝術家明信片等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展現埔里特色。
  • 綠癌變綠金黃煥彰開發百種創意紙以純天然植物製成可以吃的紙,埔里鎮代鎮長陳榮法(中)等人當場示範將紙吃下肚,直說感覺像在吃海苔。(自由時報記者佟振國攝)有「綠癌」之稱的小花蔓澤蘭,經廣興紙寮研發製成漂亮的工藝、包裝用紙,讓「綠癌」變「綠金」。(記者佟振國攝)以純天然植物製成可以吃的紙,埔里鎮代鎮長陳榮法(中)等人當場示範將紙吃下肚,直說感覺像在吃海苔。(記者佟振國攝)有「綠癌」之稱的小花蔓澤蘭,經廣興紙寮研發製成漂亮的工藝、包裝用紙,讓「綠癌」變「綠金」。(記者佟振國攝)
  • 黃乾成,本名黃宇立,1959年生於嘉義六腳鄉蒜東村,曾任小學校長,也曾在嘉義大學與南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然而,在教育之外,他更是一位致力於水墨畫創作的藝術家。他說:「教育是一個真的是非常可愛的工作,可以讓我溫飽,但不會讓我成為富有的人。我們講的春風化雨,教人的一個工作是積德,但最重要的是,讓很多人成就自己。」
  • 1964年開業的美姿華攝影室,距今已一甲子的年華,隱藏在香港仔大道一棟不起眼的唐樓內。老闆陳崑泉老先生(陳師傅)如今已經92歲,只要有客人預約拍攝,他就會從屯門的住家,途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長途跋涉來到香港仔店面。
  • 「我從來沒有在歐洲見過貔貅,當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影片時,就讓我印象深刻,我就嘗試去聯絡冒卓祺師傅,想跟他訂做貔貅,就這樣我跟貔貅聯繫在了一起。」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唐人街開設武館的武術師傅Ronald Galland(江漢利)說道。去年12月,他專程攜同妻子與7名徒弟赴港拜師,親身學藝,今年8月11日,在他70歲的壽宴上,首次公開舞貔貅,將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文化帶到歐洲。
  • 中華文化總會今天(20日)發表最新一集《匠人魂》影片,記錄台南黑糖製糖師以柴燒古法煉糖的故事,找回台灣的「甜蜜」記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