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對人骨子裡的影響是深刻的,從懂事起就知道爺爺總是坐在太師椅上閉目養神,旁邊放一把小茶壺,不時地呷一小口。稍微大點之後,我也開始喝茶,最初只為解渴,牛飲一番而已,並沒有在意茶的口感和回甘香氣。
人都喜歡香氣、香味,還有個名詞是沁人心脾,但什麼樣的香氣最能縈繞心頭,揮之不去呢?譬如蘭花生於山谷,超然物外,「欣欣此生意,自而為佳節」,不以誘人為目的,純任自然高潔本性的香氣,淡而雅,有緣者偶然之間得其香氣精神為之一振,刻意再想多聞幾下又尋之不得。
再有,好的香水也不是以刺鼻的香竄取勝,妙在似有似無、不遠不近,不經意間的談話交接之中淡香悠然,想多得一分而使勁吸氣去聞,卻又毫無所獲,離開之後香氣雖淡然,卻還不時地襲來,這香氣究竟藏在哪裡?你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已經沁入你的心扉,妙不可言。
茶的香氣就有如此的妙境,此香蘊藏在品茶下嚥之後口裡的回甘,那種齒頰留芳讓你體味一次就要追尋一生,我是幸運的,小小年紀就有緣體會了那縷淡淡的幽香。
為了保留這縷幽香我努力多年,不同的茶要怎麼沖泡、用什麼壺、什麼水、泡多久都是不同的,稍一疏忽就享受不到那令人魂牽夢縈的香氣。美食要有美器才會賞心悅目、秀色可餐!為此,我用心搜索品茶每個環節的器具,紫砂壺泡烏龍茶,陶瓷壺泡花茶,玻璃壺泡綠茶,這些壺還要形制完美風雅。尤其是紫砂壺,我有幾把不同的樣式,每一把壺固定泡一種茶,泡茶前後清洗擦拭、潤養它們。它們都是有生命的,你不斷地關心它們、欣賞它們,它們就會以難得的韻味回報給你。
茶杯我喜歡仿宋代汝窯的,水洗天青色純淨神祕,隱隱的開片紋路暗含著茶的顏色,像是滄桑歲月;聞香杯是青花瓷的,乾淨醒目,既可聞香氣,又可薰蒸雙目,以茶的香熱之氣薰眼有明目之功;茶海最妙是端硯石的,形制以自然隨意為上,雕刻浮雲高山、青松野鶴,更有妙者石上留有天然的孔洞,填入土壤長出一株嫩草,生機盎然,移天地造化於方寸之間,在品茶的氤氳熱氣之中,不知是人間還是洞天仙境。
茶葉罐最好的是錫做的,密封好、無異味,錫器色調光潤含蓄符合茶的品格。茶葉罐裡的茶葉萬不可以手直接抓去,那實在有辱斯文。茶勺我喜歡英國18、19世紀的純銀製品,那時西方社會文藝復興運動後真正走入了文明,逐漸有了精美的飲食文化器具,尤其以純銀打造的各種餐具精緻異常、美輪美奐。20世紀以後西方製瓷工藝進步,新興材料不斷被應用,純銀餐具的製作高潮和頂峰也就過去了。
品茶器具雖不止這些,但也足慰我愛茶之心了。可是這些年品茶總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比如飲茶後,喉嚨反而乾渴不止,飲水也不能解其一二;泡茶小心翼翼而香氣刺鼻俗劣,更無回甘可言;先前的好茶價格飛漲,忍痛買回家去的是掉了包的陳茶。
通過各種管道得知,花茶窨香週期太短,以香精彌補,臨時撒些茉莉花擺樣子;鐵觀音為了增加產量,大量應用化肥農藥,一年可產三次茶葉,真是高產,但品質就無法顧及了。為了保證品質不敢去茶城攤販那裡買茶,覺得品牌茶葉會有保障。真是不幸,最近知名的天福茗茶碧螺春、張一元和吳裕泰的茉莉花茶等茶葉,被檢測出劇毒農藥殘留,且每種茶葉至少含有3種農藥的混合殘留,此消息一出,多少愛茶之人喟然長嘆、不知所從。
沒辦法,不知道哪裡買茶放心,不知道什麼茶沒問題,逐漸地開始喝起白開水來,可憐我那些心愛的茶具就像打入冷宮的佳人一樣。想起來一一擺放桌上欣賞擦拭一番而已,悲哉!但逐榮利的社會,德馨已散、茶香何存哪!所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