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熱的失落與復甦(續篇)

--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奇妙交會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6月09日訊】如電光火石般,康熙盛世與太陽王朝短暫交會,迸出美好的火花。

然後,兩者轉身份道而行,漸行漸遠。

如今,西方科技文明山窮水盡,東土共黨無神論遺害成禍。

回首端詳這兩個盛世王朝的交會,我們將不難找到返回幸福樂土的指路明燈!

西方人眼中的烏托邦——康熙盛世
文 ◎ 邱馨賢

因幼失恃怙,清聖祖康熙皇帝由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撫育長大。圖為:〈孝莊文皇后常服像〉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當康熙大帝開創出滿清盛世之時,歐洲也出現了法王路易十四王朝。

是天意?是偶然?在這完美的時間點,西方人得以親炙東方的幸福夢土,於是,東西方開始進行了一場完美的神傳文化交流……

「歷史沒有偶然」,古之智者賢人知道從歷史中尋找規律、汲取教訓,於是我們可以思考:為何就在距離我們不算長的三百多年前,中國能夠出現一個「康熙盛世」?而且就在這中華帝國盛大巨偉的時刻,復有北方的彼得大帝、西方的路易十四遙相呼應?

康熙王朝是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也是軍力最盛、國土最廣的國家。滿清入關,並未破壞五千文明底蘊,相反,康熙以滿腔熱情擁抱中華文化,以其所有的智慧、全副的精力,勤勤懇懇的埋首經營,使這廣大的帝國物產豐饒,社會祥和穩定,人民普遍幸福安樂、道德高尚。

方值此時,西方吹起了「中國風」,傳教士們生動地描述了他們所看到的中國,這是西方人從未能夢見的烏托邦——如天堂般的樂土,不可思議的出現在與他們同處的時空中,他們飢渴的汲取、大量翻譯中國古典,諸如《論語》、《中庸》、《易經》、《孝經》等……

那麼西方傳教士這時看到的是怎樣的烏托邦?康熙又將這廣袤的疆域建構成如何的盛世榮景呢?

髫齡天子 天意選擇

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君王,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清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西元1654年5月4日)誕生。康熙八歲即位,根據傳教士湯若望的回憶,康熙能獲長輩垂青,很大原因是他已出過天花,天花在當時是很可怕的疾病,能夠活下來都不容易,康熙能在惡疾下存活,即表示已經免疫,未來不必很快面臨皇位繼承問題,因此是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可見這是天意的選擇。

康熙大帝的養成

因幼失恃怙,康熙由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撫育長大。孝莊是蒙古人,母親佟佳氏是漢人,因此康熙身上融合了滿、漢、蒙的血液,這似乎也預視了康熙寬大的包容力。

孝莊太皇太后的教育深刻影響了康熙,他經常回憶起祖母的諄諄教誨,生活起居、行住坐臥都謹守規矩,甚至與家人閒暇談笑也都「儼然端坐」。同時孝莊也提醒康熙,要做一個稱職的君王,首先得端正自己,要正直廉潔、堂堂正正、胸懷廣闊、嚴以律己,康熙都謹記在心,並認真實踐。

孝莊鼓勵康熙多讀書,康熙也真是嗜書如命,只要手持書卷便孜孜不倦,祖母曾心疼地說他貴為天子,可是一讀起書來,「卻像書生趕考一樣苦讀」。發自內心的喜愛讀書,並且律己甚嚴,所以後來康熙也要求皇子讀書,要讀滿120遍,背誦120遍,因為他小時候就這麼讀過來的。

孝莊告訴康熙「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因此騎射也像讀書一樣,排課程天天練習。這使康熙自幼練就一身騎射武藝,身強體健,曾經射得135隻老虎、一天獵下300多隻兔子,是唯一親上戰場且武功最盛的清朝皇帝。

康熙有個令人佩服的特點,即做任何事都認真用心,並持之以恆。從親政至駕崩的55年間,康熙堅持每日御門聽政,已屬不易,而身為一個日理萬機、勤於問政的皇帝,康熙幾乎是一有空閒就寫毛筆字,維持每天書寫千字的自我要求,實難能可貴。

康熙行書(新紀元資料室)

康熙對撫育他成長的孝莊極為孝敬,每日早晚探視,一日不輟,只要能夠見到祖母、跟祖母聊上天,心中便感到無比雀躍。康熙曾數十次奉孝莊出遊,每回必定扶祖母上輦,並在旁護輦,直步行出紫禁城才上馬隨行,回程時亦然,山路崎嶇時亦然。幾次陪孝莊前往山中溫泉療養,路程艱難,但只要看到祖母身心舒適的神情,康熙就會無限欣慰。直到孝莊76歲病危之際,康熙跪地哭泣,祈求上天聽到他的呼求:「請減己算,為聖祖母延年。」然而終是無力回天。

鞏固江山 勇敢果斷

其實能夠匡持正義、打擊邪惡,正是一位君王能為人民帶來幸福的重要保證。康熙是清朝武功最盛的皇帝,他於十六歲時就以智慧擊敗輔臣鰲拜;二十歲時即以過人的膽識與勇氣,堅決撤除藩鎮,而後堅毅鎮靜地平定了為時八年的三藩之亂;之後更收復臺灣,擴大南疆;訂定尼布楚條約,令北方邊境和平;擊敗準噶爾和噶爾丹,為西疆帶來穩定,並實心經營西藏,使中國版圖奠定、民族融合、社會安定。

在此有兩件事值得一提:以擊退鰲拜來說,康熙雖然貴為皇帝,但當時卻只是個十五歲大的少年天子,而鰲拜是三朝重臣,旗下有二十多位軍政大臣,當時的實權其實是掌握在鰲拜之手。然而智慧的康熙深知鰲拜的殘暴跋扈,如不能取回實權,人民也無法安定幸福,因此康熙很聰明的組成了一個摔跤營,乍看只是滿足了年輕人切磋武藝的興趣,其實質卻是在訓練一批貼心的侍衛,保衛自己,也避開鰲拜勢力的掌控。因為有了這批勇士,加上皇帝支開鰲拜的親信,終於在康熙八年(1669年)召命鰲拜進宮、由勇士們將之拿下。這個原本看來牢不可破的巨大惡勢力,就在一瞬間被解體了。

而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康熙也展現了其獨特的人格風骨。當康熙決定平三藩時,吳三桂也憤而起兵反抗,一時全國抗清聲浪蜂起。滿清臣僚多被吳三桂的氣勢震懾,大學士索額圖甚至力主「前議三藩當遷者,皆宜正以國法」,也就是要皇帝殺主張撤藩的臣子以謝罪,再與吳三桂談和。

歷史上這類事件發生時,許多皇帝都選擇殺諫臣以平眾怒,如漢景帝殺晁錯、唐中宗罪上官儀等,都是皇帝諉過自保的例證。但康熙完全不是這樣的思維,他堅定表明撤藩,表明完全是自己的主張,所有責任願意一肩扛起。康熙的果敢堅毅與承擔大任的胸襟,都使他顯出了史上難得一見的聖王氣度。

康熙盛世圖景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其著作《康熙皇帝》中對康熙有如下的描述:「他是我作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他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有與帝王相稱的坦蕩胸懷,他治民修身同樣嚴謹,受到本國人民和鄰國人民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來看,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簡言之,這位皇帝具有作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恐怕也可以說,他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帝王中最為聖明的君主!」一位法國人與康熙相處了一段時間,寫出如此發自內心、深刻推崇的至高評價。

康熙晚年確實受到了人民真心的擁戴:在「康熙南巡圖」、「萬壽盛典圖」和「康熙六旬萬壽慶典圖」中,我們看到了天朝聖景:繁華的街道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安居樂業,還看到了百姓們快樂自在的神情。康熙所到之處萬民簇擁,對皇帝真心感謝沿途跪拜,而且還出現了行書字體的大型排字:「天子萬年」……一切景像是如此的歡欣鼓舞、充滿活力、物資豐盈、幸福安樂,果真宛若置身無憂無慮的天堂般美好。

康熙〈萬壽盛典圖初集〉卷四十二,慶祝.圖畫。(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對於民生極度重視。孝莊太皇太后曾經問過康熙的願望與志向,康熙回答:「惟願天下乂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清宮述聞》,在《清聖祖實錄》中康熙也說:「民為邦本,必使家給人足,安生樂業,方可稱太平之治。」

「天子萬年」行書排字。(新紀元資料室)

康熙在位期間採取重農政策,下令鐫刻印製「御製耕織圖」發予民眾,可見其體貼人民的用心。此外他竭盡所能照顧民生,深恐人民生活沉重,經常提及「念民力惟艱,國儲至重」,於是康熙不僅不敢多花人民一分錢,還不斷減免賦稅,有各省輪流免稅的「輪免」,又有「普免」、「蠲免」等利民政策。他對於人民的教育、人才的培育也極重視,並且深怕人才未能被發掘,正如康熙在山林間發現了松花石適合製硯一般,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二集》〈製硯說〉中他說:「朕御極以來,恆念山林藪澤必有隱伏沉淪之士,屢詔徵求,多方甄錄,用期野無遺佚,庶愜愛育人材之意。」這裡我們看到了康熙皇帝懇切愛民的「惓惓此心」。

焦秉貞(畫)朱圭(鐫刻)〈御製耕織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二集〉卷三十〈製硯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松花石雙鳳硯(附嵌玻璃、魚化石硯盒)。(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更是康熙皇帝對西方文明開放的態度與學習的精神,這在中國歷史的皇帝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康熙十七年(1678),南懷仁寫信希望能召集到更多懂數學天文知識的耶穌會傳教士前來,於是在宮廷中,每日破曉時,幾位傳教士們以滿語教授康熙皇帝天文、數學等知識,幾乎是一日不輟。從現存清宮藏品中的望遠鏡、量角器、象限儀、簡平星盤儀等觀測儀器,可以想像當時的康熙積極學習的神情,這不僅展現了其開闊的胸襟與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

簡平星盤儀(新紀元資料室)

康熙時代的藝術也極有特色,因為康熙本身十分務實,極具實驗精神,故在藝術上也呈現此一風貌。例如葫蘆器,這是一種成功率極低的製作,且充滿實驗性,必須配合天時地利,而康熙時期卻能將葫蘆形塑得如此完美,可見其模具必定極為細緻,並且工匠定是相當耐心和用心。而在繪畫上,此時已融合西方藝術技術,運用了西洋的透視法(線法畫),並能以明暗陰影畫出立體效果。在松花硯的表現上強調協調性,以不同顏色的松花石互為搭配,或綠或棕,或配上玻璃、嵌上喀爾沁的魚化石,表現一種獨特的美感。琺瑯器的成就更是十分亮眼,採用多種坯體製作,計有銅胎、金胎、瓷胎、宜興紫砂胎與玻璃胎,目的也是為了實驗出不同胚體的製作效果,設計上採用多視角以求變化,如「銅胎畫琺瑯菊花方壺」;此外尚有許多獨創的設計,其中「銅胎畫琺瑯花卉方盤」就令人萬分驚豔……在中國古代,這樣的設計大概也只有在喜愛數學的康熙朝,才能出現如此絕品。

銅胎畫琺瑯花卉方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銅胎畫琺瑯花卉方盤器底。(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壺盧番蓮紋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天意巧安排–東西神傳文化完美交會

馬可波羅時代,歐洲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物質層面——絲綢、陶瓷等的進口;但時代推移至此,中國對西方的影響已進入更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層面了。

當時,傳教士大量翻譯中國儒道經典,並進一步介紹中國的政治社會,使西方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對中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對中國的「開明君主」制度十分嚮往,認為由一群經過國家考試選拔出的官員來治理地方,比起歐洲由封建貴族主掌一切來得更加理想,他們對於中國的諫官、科舉制度,重農、教育、水利等政策都十分推崇,因此建議改為中國的政治制度,甚至連文字都希望能改為如中國的象形文字‥‥‥

能在此時大量翻譯思想經典,從而更深層的影響歐洲,其實是得力於滿語文的中介。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學習漢語的困難度,絕對會影響思想交流的深度與速度,傳教士們就經常在書信中提到學習漢語文的感想:有傳教士表示學習漢語的經驗,使其「萬分驚懼」;亦有如晁俊秀神父直言漢語過於艱澀難學,可以保證漢語和世界上任何語言都無一絲相似處。而滿文是十七世紀初新興的文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命人依據老蒙文創造的,爾後皇太極命人在原滿文旁加置圈點,進一步完善滿文的形式。滿文為拼音文字,西方語文也是拼音文字系統,因此學習滿語文相較於漢語文容易得多,因為有滿語文為中介,這才大大的加速了傳教士與清朝人彼此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因此才加速了傳教士翻譯中國傳統經典傳入西方,真正刺激西方人的思維,紮實影響了歐洲的啟蒙運動。

更確切的說,如果中國當時還是漢人統治的天下,沒有中介語文的出現,無法快速翻譯思想性的經典,這場中西文化交流,也許就無法衝撞出這般亮眼的火花,造就出如此深遠的影響。

筆者以為在往早推都不能促成東西方如此完美的交集:明代政治黑暗期較長,且是漢語文主掌的世界,學習難度同樣存在,雖然第一個來華的耶穌會士羅明堅在1593年於歐洲出版了《大學》的片斷翻譯,而晚明傳教士利瑪竇也已翻譯《論語》,但那只是粗略簡單的翻譯成拉丁文,並未擴及其他語種。元代雖有同樣是拼音文字的蒙古文,然而歐洲當時正處中古世紀的黑暗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尚未來臨,連自身文化的精髓尚未熟悉,更遑論學習東方。

而在清初那樣的時間點,歐洲出現了興盛時代——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期,西方文明發展的程度已達一定水準。此時藉由康熙建構一個幾近完美、體制完善、物資豐富的幸福樂土,並擁有一顆可以包容天下人的心,讓西方相信中國古老文明的智慧同樣能為他們帶來幸福,理想的王國同樣能在歐洲實現;然後再有一個易學的語文——滿文為中介,讓西方能有序而自在的翻譯中國古代重要思想典籍,並能快速吸收,那些是神傳文化的精華,人類道德的規範,人與宇宙和諧的法則,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智慧結晶,社會長治久安的穩定基石。

另一方面,藉由交流的機會,也讓中國汲取西方的音樂樂理、美術技法、天文知識、數學方法……如是和諧的交往學習,那將會是東西方神傳文化的完美交會;若再加上北方彼得大帝的積極融合,也許就不會讓蘇俄成為日後共產主義發展的溫床,一個真正美好、豐富多元、彼此友善包容的人類世界將於焉展現。然而這一切的「可能」,都在雍正繼位、宣佈禁教,並進一步閉關自守後,嘎然而止!

山雨欲來

康熙事親至孝,然而他從小看著成長、寄予無限期望的皇儲--二阿哥胤礽卻是不孝之人。康熙一直不解,為何兒時乖巧聰慧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如此乖戾。在萬般無奈下,康熙做了廢太子的決定,但這個決定卻讓康熙無法承受,甚至「痛哭仆地」,從此他的健康便如江河日下,一蹶不起。但仁慈善良的康熙對人總是懷抱希望,總期待犯錯者能改正、一再給其機會,因此對廢太子胤礽的決定,康熙很快就後悔了,想再給機會,於是再立其為太子,觀察之後發現還是不行,只好再廢。這樣的歷程已使康熙萬分糾結,卻又發現眾多皇子為了得到太子之位,用盡心機、結黨互鬥,這讓康熙的心都快碎了。

康熙自年少開始一路過關斬將,憑藉著他過人的智慧勇氣和毅力,為百姓開闢了一片樂土,造就了人人稱頌的「康熙盛世」,然而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之間一道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卻有著強烈的無力感。

隋文帝楊堅相傳被自己的兒子楊廣所殺;「燭影斧聲」的傳說也暗示了宋太祖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匡義殺害。老年的康熙竟然要擔心自己不知哪一天將要被自己的親人害死!也就在這巨大的無奈下,給了皇四子胤禛圖謀不軌的間隙,於是果真應驗了康熙原先的擔憂,在極度悲涼、非自然的情況下,溘然離世。

雍正將中國的大門關上,神州終於遺世而獨立了‥‥‥直到西人拿著鎯頭,硬是把大門撬開,東西方態勢瞬間逆轉。宛如「秀才遇到兵」,擁有博大精深五千文明的中國人,其自信的失落,一點一滴,自此伊始;人類文明史上璀璨光亮、高度成熟、人與宇宙和諧的思想智慧之捐棄,一點一滴,自此伊始;於是,人類將面臨的末世巨難,亦一點一滴,自此伊始。……所幸,「歷史沒有偶然」--時間的巨輪推轉至今,或許正是逆轉的契機!在西方科技文明山窮水盡、共產無神論使人失去判準的此刻,這個曾是西方人極力推崇效仿的烏托邦--有著深邃文化底蘊、社會安定繁榮、人民道德高尚的康熙盛世,也許已為人們面對未來,敞開了一道寬廣的門徑,提舉起一盞指路的明燈!◇

本文轉自277期【新紀元週刊】「特別企劃」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79/10837.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

路易十四引領古典藝術風潮
文、圖 ◎ 周怡秀

凡爾賽宮入口大門上象徵王權的裝飾。

愛好文藝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恰如其分地扮演著藝術的領導者、保護者和贊助者。他認為,國家的偉大程度也可以從它的藝術成就來衡量,藝術成就代表著國家的榮耀與尊嚴。

自此法國學院藝術人才輩出,逐漸取代義大利,確立了法國藝術在歐洲的主流地位。

在法國歷史上,喜愛藝術的君王不在少數。路易十二佔領米蘭時,曾意圖將〈最後的晚餐〉搬回法國;而法蘭西斯一世則將達文西在內的許多義大利大師請到法國為宮廷創作;亨利四世則擴建羅浮宮,將大、小畫廊作為藝術家的工坊;而出身美迪奇家族的皇后瑪麗.美迪奇則重用法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為她生平創作了一系列神話式畫傳。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不僅參與藝術的演出和設計,更主導了當時的藝術和時尚潮流,也確立了法國藝術此後在歐洲的主流地位。

太陽王路易十四與藝術

「太陽王」的稱號來自於宮廷芭蕾舞劇《夜之頌》,當時15歲的國王路易在劇中成功主演了太陽神阿波羅,因而被尊稱為「太陽王」。在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主掌光明、真理、音樂和藝術,他與繆思女神們居住的帕拿斯山代表著藝術的最高殿堂。愛好文藝的路易十四確實以光明與藝術之神阿波羅自許,並恰如其分地扮演著藝術的領導者、保護者和贊助者。他認為,國家的偉大程度也可以從它的藝術成就來衡量,藝術成就代表著國家的榮耀與尊嚴。

路易十四除了愛好舞蹈,親自參與芭蕾舞劇的演出和動作規範的制定,對戲劇也充滿熱情。他扶持拉辛、贊助莫裡哀,並在他們的戲劇引發爭議時盡力維護。國王對莫裡哀表現出深厚友誼,自願擔任莫裡哀長子的教父,甚至在莫氏死後建立法國喜劇院,使其戲劇精神得以延續流傳。

路易十四對法國美術的發展也起著關鍵作用。他大量收購各地藝術作品,使羅浮宮收藏的數量激增到數千件之多;在遷都凡爾賽之後,將法蘭西學院、文學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遷入羅浮宮,並邀請學者和藝術家住在羅浮宮的一樓和大長廊的二樓。同時,國王積極栽培的藝術人才,讓大臣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首席畫家勒布杭(Charles Le Brun)等得以完善各類藝術學院。

1655年,繪畫雕刻學院榮獲路易十四的特許狀,成為第一所用來訓練藝術家的學院。1664年,柯爾貝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重組繪畫雕刻學院為皇家藝術學院。1671年,又成立了皇家建築學院,鼓勵藝術家採用官方認可的莊重優雅形式來從事建築與裝飾。他認同普桑的弟子勒布朗的藝術觀點,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古典作品作為藝術典範,特別在羅馬成立法蘭西皇家學院,設立羅馬大獎,讓榮獲獎項的學生以公費到義大利學習古典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典範。因此法國藝術家承襲了義大利古典傳統的同時,又溶入法國特有的華麗精緻,在17世紀的巴洛克風潮中獨樹一格。此後法國的學院藝術人才輩出,逐漸取代義大利,使得法國學院藝術成為藝術權威和典範的代名詞長達兩百多年之久。

路易十四和柯爾貝參觀植物園。(新紀元資料室)

伴隨路易十四一生的最大藝術事業,則非凡爾賽宮莫屬。這座集結王權意識與當代藝術精英才華共同打造的華麗花園宮殿立即為歐洲其他王室競相效仿的皇宮範本。

凡爾賽宮 沼澤成仙境

話說1661年,路易十四登基不久,財政部長富凱準備了豐盛的宴席和華麗的舞會,邀請年輕的國王到他的豪宅(Chateau Vaux-le-Vicomte)作客,原想討好國王並炫耀自己能力,沒想到卻給自己招來大禍。國王發現這位官員府邸的奢華氣派遠遠超過皇室所有的宮廷,大為震怒。之後他逮捕了濫用國庫的富凱,同時也興起了修建一座與皇家地位匹配的華麗皇宮的念頭。

在財政大臣柯爾貝的建議下,國王開始修飾杜勒麗宮和花園,後來又花費鉅款修建羅浮宮。但因巴黎仍然偶有動亂,國王感到不夠安全,最終選擇擴建父親路易十三在凡爾賽鎮的打獵行宮,雖然那裡還是一片森林和沼澤。國王召集了為富凱設計豪宅的原班人馬,工程委託給路易.勒沃(Louis Le Vau),庭園設計交給安德列.勒諾特(André Le Nétre),室內裝潢則委任給勒布杭(Charles Le Brun)和他帶領的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的藝術家們,要求他們為國王的皇宮效命。

整個設計過程國王親自參與並給予意見。路易十四保留父親留下的建築,讓勒沃在狩獵行宮的西、北、南三面添建了新宮殿,將舊的行宮包圍起來。行宮的東立面被保留下來作為主要入口,入口前是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而勒諾特在1667年設計了凡爾賽宮花園和噴泉,當然少不了優秀的法國雕刻家吉哈東、普捷(Pierre Puget)等人的精美雕刻作為修飾和點綴。

1674年,建築師芒薩(Jules Hardouin Mansart)從勒沃手中接管了凡爾賽宮工程,他增建了宮殿的南北兩翼、教堂、馬廄等附屬建築,並在宮前修建了三條放射狀大道。為了吸引居民到凡爾賽定居,國王要求在凡爾賽鎮修建了大量住宅和辦公樓。

皇家禮拜堂外觀。
皇家禮拜堂天頂壁畫和管風琴。
矗立在凡爾賽宮外的路易十四騎馬像。

然而芒薩最有創意的設計當屬輝煌氣派的鏡廳無疑了。鏡廳建於1678年到1684年,長73米,寬10.5米,高13米,一面是17扇朝向花園的巨大的拱形窗門,另一面則是與拱形窗門相對的17個拱形鏡面門,每個門上有7行共21個鏡子,共裝飾著357面鏡子。壯麗的建築結構自然少不了搭配藝術家的裝飾。國王的首席畫家勒布杭在天頂描繪了路易十四歷次征戰獲勝的場面,展現了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過程。大廳正中的兩幅天頂畫題為「國王親手治理」和「法國向鄰國展示力量的豪華場面」。整體鏡廳寬敞明亮,沿著長廊整排巨型的水晶吊燈和鏡子燈交互輝映,更顯得金碧輝煌。

凡爾賽宮是法國藝術精英集體創作的結晶,除了上述勒沃、勒諾特、勒布杭和芒薩幾位主要藝術家之外,還有芒薩的繼任者德.寇特(Robert de Cotte)、為凡爾賽貢獻出大量而優質精美雕刻的國王首席雕刻家吉哈東(François Girardon,1628~1715)、雕刻家安東.誇瑟福(Antoine Coysevox)和普捷(Pierre Puget)等人;當然還少不了為國王製造出無數精緻傢具的御用木工布勒(Andr é-Charles Boulle)。

凡爾賽宮主體建築一直到1688年才完工,而整個宮殿和花園的建設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已經宣佈將皇宮從巴黎遷往凡爾賽。此時凡爾賽宮已經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凡爾賽宮落成之後,路易十四立即召來主要貴族集中居住。這也是路易十四的策略,可以就近監控勢力強大的地方貴族(如孔代親王家族),免於地方割據和叛亂。為了樹立王權的威嚴,國王經常在宮中舉行盛大的典禮、晚會、舞會、狩獵和其他娛樂活動。

路易十四喜好色彩鮮明、質料華麗裝飾著蕾絲花邊的服飾,也要求貴族群臣注重禮儀和穿著;他也獨出心裁地發明了假髮、高跟鞋,搭配著華麗高雅的服飾、披風,為的是使自己更高大,更有份量和威嚴。於是國王的高貴雍容和他優雅有禮的舉止成為群臣和貴族競相模仿的目標。

凡爾賽的笙歌曼舞、奢華享樂也真的收服了貴族的心,過去氣焰囂張、動輒反叛的法國大貴族如今以受邀居住於宮中為榮,爭先恐後地倣傚國王宮中的禮儀、穿著,希望得到國王的重視。凡爾賽已成為法國乃至歐洲貴族名流的活動中心。

歷時29年的時間,傾盡人力、物力建成的凡爾賽使得國庫空虛,國力漸衰,而貴族養成的奢華享樂風氣,逐漸脫離現實的百姓疾苦,也種下了未來革命的禍因。然而,路易國王或許好大喜功,但絕非窮奢極慾的暴君,他相信「君權神授」,認為神賦予了他作為國君的使命,自當盡心扮演好國王的角色,一生勤奮不懈地維護法國的利益和國家尊嚴;即使身體狀況不佳時,仍以堅毅的忍耐力維持一個國君應有的威嚴、高貴與慷慨的氣度。國王在凡爾賽宮的生活是對民眾公開的,凡爾賽宮也對人民開放。只要符合禮儀配帶上一把劍,人民可以輕易的進到皇宮參觀鏡廳,看到花園裡散步的國王,甚至可以向國王申訴不平。他希望法國人民為法蘭西而驕傲,為他們的國王驕傲,為凡爾賽驕傲。

歷史會過去,藝術卻留了下來。凡爾賽是一代雄心壯志的明君領導著治國隊伍,結合當代最優秀藝術人才的智慧和大批人民血汗共同成就的結晶,凡爾賽最終是屬於全法國人民的。在某種意義上,凡爾賽又何嘗不是屬於全人類呢?

羅浮宮也好,凡爾賽也好,這些藝術瑰寶是法蘭西人民最驕傲的遺產,世代都在享用受益,而法國人民在這些藝術的潛移默化中養成著他們特有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質,這可是金錢還不來的,也是藝術無價的明證。

奠定美術主流與學院制度

自文藝復興以來,法國藝術主要受到義大利和法蘭德斯影響。然而,在17世紀巴洛克風潮席捲歐洲的時代,天性愛好和諧、秩序的法國藝術家,即使有魯本斯為瑪麗.美迪奇太后作的二、三十幅華麗壯觀的巴洛克巨作在前,還是偏好嚴整靜謐的古典風格。而路易十四本人也在1665年拒絕了義大利巴洛克大師貝尼尼提出的羅浮宮東面設計圖,而採用法國藝術家克勞德.佩勞的古典設計。在法國藝術學院的創立期間,古典路線甚至成為學院教育的主流。而造成這種影響的決定性人物卻是一個長期居住在羅馬的法國畫家——普桑。

普桑(Nikola Pussin,1594~1665)曾在路易十三時代受邀回到法國參與宮殿和禮拜堂的繪畫與裝飾,但因不能適應宮廷的華麗風格和其他畫家的抵制,短暫停留後又回到羅馬。然而回程多了一位年輕畫家堅持隨行,這位畫家就是日後被太陽王路易十四所重用的勒布杭。

勒布杭為年輕的國王畫的肖像。

勒布杭(Charles Le Brun,1619~1690)出生於雕刻家庭,曾在烏偉(Simon Vouet)的畫室學習,15歲就已經嶄露頭角,受李希留主教的委任而創作。在義大利跟隨普桑的四年時間中,不僅見識文藝復興的名作,研究自拉斐爾以來,卡拉契、多明尼基諾(Domenichino,1581~1641)等大師作品,甚至也學得了科托納(Pietro da Cortona,1596/7~1669)的華麗裝飾風格;而從後者學得的巴洛克經驗完全不妨礙他接受普桑莊重的古典氣質的薰陶,反而使他具備了各種流派和多元技術的應變能力。普桑對他的影響尤為主要,特別是普桑後期的藝術理念,成為勒布杭回法國後建立法國藝術學院的主要依據。

1646年勒布杭回到巴黎,曾為財政大臣富凱裝飾豪華宅邸,並為皇太后安妮繪製肖像。馬紮罕主教發現他的藝術才華和組織管理的能力,便倚重他於1648創設了「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勒布杭本身是非常優秀的畫家、裝飾和建築師,1661年他第一次受皇家委任創作《在亞歷山大之前的大流士家族》,贏得了路易十四的好感和肯定,1662年成為御前畫家。由於國王的意志是要使法國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實踐的責任就落在幹練的行政官柯爾貝和藝術專業人才的身上。在柯爾貝的支持下,勒布杭1663接手Gobelins掛毯織造廠,負責設計皇家傢具。學院教育、生產製造總攬大權的勒布杭自此主導法國藝術創作、工藝和理論超過二十年。

作為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他一方面帶領大批畫家、雕塑家、織工和其他裝飾工組成的工作團隊,參與了羅浮宮、凡爾賽宮的室內壁畫和裝飾設計(他也和繼任的凡爾賽建築師芒薩合作,裝飾了巴洛克風格的鏡廳,並設計了一些房間),稱職地領導創作出路易十四所需的輝煌華麗氣氛;另一方面,勒布杭以普桑莊重古典的風格為標準,透過中央集權的管理方式為學院建立一套嚴格的規範和制度,為培育未來美術人才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凡爾賽宮天頂壁畫之一。

確立「理想的真實」為原則的古典美學

1666年,路易十四授命設立了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Academy of France at Rome),選拔法國優秀的藝術家留學羅馬,使他們能觀摩文藝復興以來的古典大師作品。隔年,學院教育更確立了「理想的真實」,即以柏拉圖的「理想支配自然」的觀點來解釋繪畫的古典美學,並以拉斐爾、卡拉契、普桑的藝術作為典範來說明這一法則,強調繪畫必須遵循理性的原則。因此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式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均列為基礎訓練。所謂《理想的真實》,就是在視覺寫實的同時呈現單純、和諧、均衡、完整等古典美感原則,同時取材於必須符合道德價值的宗教、神話和歷史故事,對社會起著教化人心的作用。

為了鼓勵藝術人才往既定的方向創作,官方還主辦具表揚作用的展覽。1667年首次了官辦畫展,後來移至羅浮宮內的「方形沙龍」(Salon Carré,又譯方形廳)每二年舉辦一次展出,此後沙龍也成為官辦美展的代名詞和藝術權威的象徵。在畫展的同時,路易十四也不吝開放部分的王室收藏品給民眾參觀,提升公眾對藝術的鑒賞經驗和能力。

如此,嚴謹的學院藝術理論結合著國王授予的中央集權式美術行政,長期支配著法國美術;然而在普桑死後,學院中出現巴洛克的反彈,展開一場強調線(disegno)的「普桑派」和強調顏色(colore)的「魯本斯派」之間的風格之戰。然而即使巴洛克勢力的再次抬頭,甚至隨著時代品味遞嬗,演化成輕浮纖麗的洛可可風格時,學院的嚴格訓練還是生產藝術家和精美藝術品的源頭,而其成果已經為法國美術在歐洲打下一片天地,成了其他國家效仿觀摩的範例。因此,一旦古典熱潮因龐貝考古而再次重新燃起時,學院栽培出來的藝術大師如賈克.路易.大衛,也就順理成章成了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偉大領導者。此時的法國早已取代義大利,成為了引領歐洲藝術潮流的中心。這一切,不能不說是路易十四時代官方主導的學院制度的成就。

然而印象派出現以後,曾經造就無數大師和藝術傑作的學院藝術逐漸被貶抑成為迂腐、不合時宜的代名詞。為了順應變異的現代潮流,法國的高等美術學府彷彿也失去了對往昔榮耀的自信,完全拋棄了過去崇高的藝術理念和嚴謹規範訓練方式,而成了與傳統價值顛倒的當代美術學院……這恐怕是路易十四與當時的藝術精英們,根本無法想像的局面吧。◇

註:這時學院在藝術的態度上產生了爭議,這場名為「風格之戰」的爭論重心在於應以魯本斯還是尼古拉•普桑作為模範。支持普桑的被稱為普桑派,主張「線(disegno)」應該支配藝術的創作,因為那訴諸於智慧。支持魯本斯的則被稱為魯本斯派,主張「顏色(colore)」應該支配藝術的創作,因為那訴諸於情感。

本文轉自277期【新紀元週刊】「特別企劃」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79/10838.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的今天,1667年,康熙大帝(1654--1722)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典禮,接受百官朝賀,宣詔海內,大赦天下。
  • 天子籍田和耕籍之禮就是國家重農思想的體現之一。所謂耕籍禮就是皇帝親自耕田,作為一種象徵行為,以此勸民重農務農,發展農業經濟...
  • (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康熙和路易十四這兩個17世紀的東西方君王,各自開啟兩大盛世,雖然兩位從未謀面,卻往來密切。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28日開箱典禮精選5件珍藏搶先看,兩位君王的肖像難得一同展出。
  • (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17世紀時,各自雄霸東西方大陸的兩君王為康熙大帝,以及擁有「太陽王」美稱的法王路易十四,雖未曾謀面,許多地方卻有著奇妙相似之處,在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的穿針引線下,不但了解彼此,也曾互通書信,對各自所屬文化心生孺慕,讓中法的文化互相交流而激出燦爛火花。
  • (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康熙大帝,開啟130多年的「康雍乾盛事」,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被定為「偉大的世紀」,兩位君王勤於政事,並生活規律,同樣喜愛科學藝術,進而開啟東西兩大陸的雄圖霸業。
  • 苗栗縣政府與故宮合作籌劃「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歌劇,21至23日將在苗栗縣巨蛋演出3場,導演吳興國今天表示,將以現代多媒體技法,讓東西兩君王穿越時空巧妙交會。
  • (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故宮博物院與苗栗縣府精心策畫的《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大型歌劇,10月21至23日將在苗栗巨蛋盛大演出,8、9兩日在苗栗巨蛋索票;生動的歌劇重現17、18世紀中西輝煌的歷史文明,也作為慶祝建國百年藝術獻禮,喜愛歌劇的觀眾千萬不能錯過這場世紀饗宴。
  • (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歌劇,21日晚在苗栗巨蛋首場演出,京戲歌劇樂迷熱情觀賞,22、23日兩天再續演兩場;生動的歌劇融合巴洛克音樂與京劇、崑曲等中國傳統戲曲元素,重現17、18世紀間中西輝煌的歷史文明,也讓民眾感受兩大君主同台的魅力。
  • 將耶穌從被捕到殞命的主要情節描繪得淋漓盡致。奔放的詩句和整齊的韻律相結合,使人讀來鏗鏘有力,意味無窮。如果一面讀詩,一面默想基督苦難經歷中那些悲痛場面,必會歷歷在目,催人淚下。
  • 相傳順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當了和尚,故而有不少這方面的傳說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