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南朝名醫姚僧垣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南北兩勢長期對峙時期,當時有一位醫術高妙,流傳至今的名醫姚僧垣,他的許多神奇醫療傳奇至今仍為人所稱道。

姚僧垣,字法衛,吳興人,就是現今浙江省湖州市附近。他的家族本是太常,世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但他父親姚菩提遭受疾病多年,便開始留心醫藥,梁武帝曾召見他討論方術之事,頗受禮遇。

姚僧垣二十四歲時繼承父親的醫業,在梁朝任太醫正,當時梁武帝蕭衍患發熱病,有人推薦服用大黃去邪,姚僧垣就進言皇帝不要服用,當時說道:「大黃是快藥,君王您年事已高,不宜輕易服用。」大黃乃盪滌之將軍,虛者不可輕用,但皇帝不聽,病情遂逐日加重。

到梁元帝時,姚僧垣任晉安王府諮議,當時皇帝患心腹脹滿之病,當時的御醫怕得罪皇帝,都開出平安穩妥的藥方,惟有姚僧垣建議下猛藥:「脈象洪實,應該用大黃。」梁元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喝完湯藥,果然瀉下宿食,腹脹消去,病就痊癒了,足見姚僧垣辨證的正確。

後戰亂,姚僧垣被迫與梁元帝分離,不久周文帝便派遣使者乘著驛馬徵召姚僧垣。但當時有一位大官燕公於謹向周文帝索要名醫姚僧垣:「我年紀很大了,疾病很重,今天得到了姚僧垣,希望能與他一起老死。」可見當時名醫是許多人渴求的。

到北周時,金州刺史伊婁穆請姚僧垣到長安幫他看病。伊婁穆自述從腰到臍,好像有三道繩捆著,兩腳鬆弛乏力,不能自持;這類似《金匱要略》中所說的『腎著病』。《金匱要略》是醫聖張仲景的著作,他描述「腎著」的症狀是:「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並交代要溫中利水健脾,因脾主水液的代謝。當時姚僧垣給他開了三劑湯藥,伊婁穆服下第一劑,上縛就解開了;服了第二劑,中縛也解開了;服了第三劑,三縛全部除掉。而兩腳疼痛麻痺,仍然蜷曲而孱弱,又給他合散一劑,才稍微能屈伸。姚僧垣說:「到霜降時,這病就會痊癒。」到了九月,就能起來行走了。

當時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有氣喘的疾病,身體水腫、呼吸急促、焦急、煩躁,心神不寧,坐臥不安;有人勸他服用決命大散,是峻急利水去邪之劑,但是他的家人猶豫不決,就去請教姚僧垣。僧垣不贊成服用決命大散,但又怕高官無端怪罪惹禍央,不太理會,但賀蘭隆的兒子再三懇求,僧垣就開了處方,想應是散邪肅肺之劑,方進兩劑,病竟然痊癒了。

天和六年,文宣太后臥病,周武帝召見姚僧垣坐下,姚僧垣回答說:「比之常人,我深為憂懼。」皇帝哭著說:「你已決斷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不久太后就去世了。後周武帝得了病,口不能言;眼瞼垂下遮住了眼睛,不能看東西;一足短縮,又不能行走;姚僧垣認為是內臟各器官都病了,不能一起治療。中醫治病,急病先治,再處理慢病,但都是內臟衰敗之病,就看當時的情勢,病人的需要。因為軍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講話,於是開處方進藥,皇帝能講話了;能講話後要巡視,便治療眼睛,眼病也痊癒了;最後治療足病,足病也好了,不久皇帝疾患全部康復。

姚僧垣辭官後,皇帝又生病了,他奉召入宮看視,後私下回答說:「天子上應天心,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及的。如果平常人如此,肯定不行了。」不久皇帝就去世了。

到宣帝時,姚僧垣仍十分受企重,皇帝為太子時,苦於心痛,姚僧垣治療後病立即就好了;後皇帝生病,病入膏肓之時姚僧垣曾夜間值班醫治疾病。到了隋朝開皇初年,姚僧垣封爵為北絳郡公,三年後去世,年八十五歲。姚僧垣醫術高明精妙,為當時所推重,前後治好的,記也記不完,聲譽隆盛,邊疆地區也聽說了,至於胡族外域,都慕名請他治病。姚僧垣的醫案處方整理為《集驗方》十二卷,又撰寫《行記》三卷,在世上流行。

古代的名醫,行醫之前都要打坐,診病靜心思微,有時還可感知病人氣脈臟腑運行,甚至預知疾病進退吉兇,例如姚僧垣曾對燕公於謹預告周武帝時永世公何時死亡,月份絲毫不差,準確的讓人驚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