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淘宝彩票

Salom姚錦成 為華人欖球追夢

font print 人氣: 1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道)起源於西方的橄欖球,向來都是西洋壯漢競技的運動項目,和一般香港華人好像扯不上關係。但隨著香港欖球隊於東亞運摘銅、廣州亞運會奪銀,華人欖球小將一夜間冒起,令香港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多了很多本地關注的熱點,當中田徑出身的姚錦成更是炙手可熱的華人欖球明星。

今年2月底,香港男子七人欖球代表隊首度獲頒「香港最佳運動隊伍」,在上台領獎的成群西人隊伍中,一張稚氣的華人面孔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張面孔屬於現年24歲的華人新星姚錦成(Salom Yiu)。

姚錦成2009年加入港隊,2010年為港隊奪得國際七人欖球賽銀盾及於廣州亞運贏取銀牌,即刻成為港隊冒起最快的新星。今年再度入選港隊,成為華人男將中的一員。


香港男子七人欖球代表隊成員姚錦成(左)和范信基(右)(攝影:鄺天明/大紀元)

一篇報道改寫命運

談起和欖球結緣的故事,9歲從廣州移居來香港的姚錦成說,自己原本從事田徑運動,自小在母親的嚴厲訓練下,成為田徑場上的飛毛腿。但5年前的一篇報道介紹七欖華將五虎,改寫了他的命運。

「當時我看到一篇報道,那年才五個華人參賽,為甚麼這個運動這麼少華人玩呢?而且一場球賽才14個人玩,那麼少的人玩的運動,比賽時間又短,上下場分別只有7分鐘。這吸引我去看、去留意,之後我就報名去玩夏季課程,然後慢慢接觸到欖球。」

欖球場上,西人高大的身影,往往令身形較小的華人吃虧。但姚錦成不怕,充份利用自己速度快、夠敏捷的優勢,為華人賽手闖出一片天。「第一,我們華人的優點就是夠快和敏捷,這個是我們華人的優點。第二,我們和外國人比,缺點就是身形上、體格上是沒他們那麼高大,這個是我們華人缺少的。如果後天可以培訓,做多點健身,就可以和他們拉近距離。」


姚錦成在欖球賽中的英姿(圖片│香港電台)

橄欖球向來都是西洋球員競技之地。(圖片│Getty Images)


橄欖球向來都是西洋球員競技之地。(圖片│Getty Images)

橄欖球向來都是西洋球員競技之地。(圖片│Getty Images)


今年代表港隊參賽的男女華人選手,左起陳皓婷、鄭嘉慈、姚錦成和范信基。(攝影:鄺天明/大紀元)

堅毅取勝 勤練欖球入夢

為了戰勝對手,姚錦成對自己亦相當嚴格。港隊眾將身形雖不及外國選手,但比起常人依然相當壯健。為了讓身形更結實,姚在短短一年間把「舉鐵」訓練的磅數加倍至如今的65磅,並堅持每周4次的高強度訓練,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堅毅二字。

「成功的原因就是我夠堅毅,可能我身形上不夠他們好,盡量去做好,但是體能上我可以追近他們的距離,和我的速度上都可以和他們對壘,這是唯一可以超越他們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可以憑自己的優點去取勝他們。」他說。

年紀輕輕的他,已經定下清晰的目標,令他勇往直前。「最重要有目標,自己有目標的話就要堅持,不這麼容易放棄它,因為很難得有這個機會。另外觀眾是很大的支持,有觀眾才有我們的存在,他們給我們一種推動力。」

從田徑轉到一般人不熟悉的欖球,姚錦成坦言家人剛開始也不贊同,「都會擔心不知在玩甚麼,因為這個運動比較陌生,和比較冷門,慢慢熟悉之後,才給他們知道這是甚麼,然後從電視和報道中讓他們知道原來我存在,在玩這個活動,之後了解活動後才給我去玩。」

從接觸欖球5年到加入港隊3年,姚錦成的生活重心都放在這個扁長形的球上。他笑言自己因為太投入,發夢都夢到它,「兩年前整天的玩的時候,真的整天做夢玩欖球,到處跑,還有在家裏拿著欖球玩,有時掉了個球打爛東西,就被媽媽罵了。」

現在摸著欖球,甚麼感覺?他憨厚地笑著:「很實在的感覺。」


港隊出戰國際七人欖球賽記者會上,藝人楊怡、陳展鵬到場打氣。(攝影:鄺天明/大紀元)

目標入組別前三強

本屆比賽中,香港隊將與東加、烏拉圭及中國在今年首辦的外圍賽組中對壘。這是「豐國際七人欖球巡迴賽」首個世界性的資格賽事。其中名列前三名的球隊,將會直接晉身成為「豐國際七人欖球巡迴賽」2012/13賽季的15隊種籽球隊,於巡迴賽各站賽事競逐銀盃殊榮。

姚錦成希望今年港隊可以在組別賽中進入前三強,這樣明年可以參加俄羅斯舉辦的世界巡迴賽。姚錦成對此充滿信心:「我覺得我們的成功機會很大,我們了解同組對手,熟悉他們的打法,其實我們的信心都比較大。」

面對新一輪挑戰,他近日密集性地健身跑步,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以最佳狀態迎戰,目標是在每仗得分,證明華人實力:「希望證明華人打欖球一樣可以很出色。」◇

姚錦成
年齡:24
身高/體重:1.83米/82公斤
球齡:5年
加入港隊年份:2009
主要榮譽:2010廣州亞運男子七欖銀牌


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2012,將於3月23日起一連三天在香港大球場展開,香港將成為舉辦國際巡迴賽外圍賽事的場地。(圖片│香港欖球總會)


橄欖球向來都是西洋球員競技之地。(圖片│Getty Images)

橄欖球向來都是西洋球員競技之地。(圖片│Getty Images)

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

香港體壇盛事「國泰航空/豐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2012」,將於3月23日起一連三天在香港大球場展開,香港將成為舉辦全球首屆國際巡迴賽外圍賽事的場地。與其它分站賽事只有16支隊伍參賽的規模相比,有24支隊伍參賽的香港站繼續成為「國際七人欖球巡迴賽」中最大型的賽事。在香港大球場上,各支勁旅勢將展開激烈較量,角逐銀盃、銀碟、銀碗及銀盾賽。

在「國際七人欖球巡迴賽」中現有的12隊種籽隊伍,包括阿根廷、澳洲、英格蘭、斐濟、法國、肯亞、新西蘭、薩摩亞、蘇格蘭、南非、美國及威爾斯,將在「種籽組」中困獸鬥。另外12支獲邀參加香港站賽事的球隊,包括加拿大、中國、圭亞那、香港、日本、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西班牙、東加、烏拉圭及津巴布韋,則會在這3日的比賽中直接參加「外圍賽」比賽。

約有30位退役球員和世界級球星將在比賽期間來到香港,包括最近在欖球世界盃上陣的Mils Muliaina和Seilala Mapusua,還有蘇格蘭的Graeme Morrison。其他來港的球星還有前新西蘭國家隊成員Justin Marshall、Tana Umaga和Frank Bunce,前南非隊國家代表Chester Williams,澳洲隊名將David Campese及Chris “Buddha” Handy,前英格蘭隊猛將Steve Thompson,前蘇格蘭隊國家代表Andy Nicol及前法國隊名將Serge Betsen。

轉載香港《優尚生活》第三十四期

(責任編輯:澹修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茶在19世紀清末到日治時代風靡歐美。當時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的烏龍茶,從東方國度遠渡而來,價格高昂且搶手。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 2023年中秋節前後,Gene身穿一襲黑色旗袍,現身在倫敦的公益慈善演唱會中,用英文唱出鄧麗君原唱、蘇軾作詞的〈水調歌頭〉,也就是華人耳熟能詳的《但願人長久》。(Gene提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Gene身穿一襲旗袍,在倫敦一場演唱會中用自己翻譯的英文唱出鄧麗君名曲《但願人長久》,引領西方人領略千年前蘇軾《水調歌頭》中美麗的月色、對天人究竟的思考、摯愛家人的繫念,以及一個凡人對生命永恆美好的期盼。
  • 2021年香港攝影師高仲明移民台灣。(宋祥龍/大紀元)
    惡法如影隨形、無所不在,「這就很像一把無形的刀架在你的身上。我覺得這是最恐怖,比直接不讓你說,更恐怖。」早年到中國採訪,他看透了暴政下受荼毒人們的血淚悲歌。他預見中共黑手下的香港將「慢慢脆弱、慢慢腐化」。於是他與妻子選擇移民與香港生活狀態接近的台灣。
  • 想想看古代,確實沒有便利商店,也確實沒有線上購物,不太可能有物流的概念,或是快遞等現代的名詞出現。不過,如果你閱讀過古書,孟子說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孟子何許人也?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看看《貨郎圖》,想想這句話,誰說古代沒有物流的概念呢?再看看這些貨郎,他是不是肩負著物流的概念?然後實踐了孟子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概念呢?
  • 僑居法國的台灣人對台、法兩地的生活有什麽樣的體會?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緊張的境況下,他們對未來又有什麽樣的打算?爲此,筆者采訪了三位生活在法國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分享了在異鄉生活、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他們置身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斷吸收法國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始終保留著對台灣的熱愛。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國和台灣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樣。」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因民族思想與傳統習慣的不同,而有著其差異。
  •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很多國家將這個紀念日定為法定假期,以慶祝女性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女性在這個世界上占了一半的組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一樣可以有所成就,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