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在液化氣、天然氣和汽油等價格大幅調漲之後,臺灣電力公司最近又申請電費漲價。眼看生活開支日增,臺灣民眾怨聲連連。美國之音報導稱,臺灣各主要媒體再次被物價上漲的消息所覆蓋。電價將上漲11.5%,資本所得稅也將從明年開徵。這是繼4月初臺灣當局宣佈調漲能源價格之後推出的新一輪漲價措施。漲價風暴的力度正在加強,其走向和影響各方都在密切觀察。
據臺灣經濟部透露出來的消息,近期政府將對電價的調整做出最後決定,計劃在5月20日新一屆政府就任之前把電價上調11.5%,平均每度電要漲價0.3元(新臺幣,下同)。
2011年,臺灣所有家庭用戶平均每月用電量為350度,新電價實施後,估計每戶平均每月電費支出將增加105元(約3.57美元),而鋼鐵、水泥、紡織、造紙與電子等高耗能產業,也將因電費調漲增加運營成本。
物價上漲 民怨四起
4月1日,臺灣經濟部宣佈,汽油和柴油價格均上調10%。漲價後的價格逼近2008年7月的歷史最高記錄。這個消息一傳出,社會上立刻民怨四起。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對美國之音說,這次漲價主要集中在燃料和電力,對民生和產業影響比較大,因而引起的社會反應相當強烈。他說:「能源價格 一上升,幾乎牽動了其它相關的所有價格,像石頭丟到水裡面一樣,波紋會一波一波地擴散出去。第一波就是運輸業和大眾運輸。這些行業會因為油價的上漲而受到 衝擊。」
殷乃平說,電費的上升將影響到工廠生產,成本就會提高,最後會反映到相關的產品價格上。工業產品價格和生活成本都會因此而上漲。社會的物價上漲預期會推動通貨膨脹走高。 他表示,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彰化縣一位60多歲買菜的大娘在馬英九到訪時拉住馬英九的手抱怨說,「菜不好賣,一天能賺一、兩百就要偷笑了。油電已經漲得夠離譜了,不能再漲了。再漲下去叫老百姓喝西北風。」
是否引發通膨 各方看法不一
不過,對於這次漲價風暴是否引起臺灣通貨膨脹的全面上漲,臺灣行政院似乎並不擔心。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日前表示,去年臺灣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年比上漲1.42%。今年他認為把CPI保持在2%以下是比較有把握的。
對此,反對黨以及不少經濟學家持懷疑態度。臺灣政大經濟學教授殷乃平向美國之音解釋說,江宜樺這樣的根據是,臺灣的能源都是靠進口。在臺幣偏高,而進口價格偏低的時候,能源價格在批發價格中的比例就會比較低,對CPI的影響也不太大。但殷乃平說,消費者的感覺是另外一回事。
他說:「老百姓每天接觸到的價格都在上升。如果CPI沒有適度反映出來的話,大家認為你政府在做假賬,認為CPI是假的。這會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
馬英九力挺油價調漲
這批新的漲價措施的出臺把從4月1日掀起的漲價風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人在非洲的馬英九總統也不能置身事外。他在布基納法索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要戴起鋼盔,挨罵也要做。馬英九還表示,「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討好民眾,將來民眾罵我們會罵得更慘」。他還表示,「我挨罵了,我願意承受,因為我的角色本來就是要承受這些東西。」
臺當局取消「油價減半緩漲機制」後,已經造成臺灣一些民眾不滿,馬英九4月2日在社區網站上回應了油價暴漲的政策,認為這是必須做的一個決定。
馬英九強調,不能因為要證明是民選,就由自己來宣佈油電漲價、禽流感、美國牛肉等任何政策。以油電為例,在責任機關「經濟部」宣佈後,他在社區網站上把共同決定的政策加以說明,促進民眾瞭解。
美國之音稱,臺灣此次的漲價風暴正在越刮越烈。各種媒體對物價的報導可以說是鋪天蓋地,相關電視討論節目天天不斷。政府高級官員要應對議會諮詢和民眾的指責,已經被搞得焦頭爛額。這對馬英九新一屆政府將會造成怎樣的衝擊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