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于婉蘋台灣基隆報導)人剛出生時的血管是很乾淨的,但從幼兒時期吃的無論是母奶或牛奶,在血管壁中就會開始堆積膽固醇,到了30~40歲時血管壁增厚產生膽固醇斑塊,狀況輕微的有胸悶、頭暈的情形,假使斑塊破裂,嚴重的會產生血栓,血流不過去繼而導致心肌梗塞。
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主任郭李堂表示,85年在長庚實習時以「最佳優良醫師」獎畢業,曾受到當年心臟科領先第一的吳德朗教授指導學習。擔任12年的心臟科醫師,最讓他耿耿於懷的是,自己是心臟科醫師,父親卻死於心臟衰竭無法救活。
郭李堂談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是遠離疾病的最好方式。心血管疾病在台灣的死亡人數僅次於惡性腫瘤,也是歐美國家的頭號殺手,其中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和下肢血管阻塞。郭李堂表示,由於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加上肥胖和吸菸人口的普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同時也是造成過勞死的主因。
郭李堂進一步提到,「過勞」容易發生在工作壓力大和工時長的職業,例如:員警、科技新貴、醫師、司機、公務人員等,並且約為30歲左右的青壯年身上;在台灣,2009年因過勞死獲得勞保核可賠償有26人,然而2011年因過勞死獲得勞保核可賠償有49人,上升了一倍,平均每個月有4人過勞死,並且因過勞而導致殘障賠償有33人。
由於長時間的工作或輪班造成壓力太大,容易引起的潛伏性心血管疾病,引發出血性腦中風、血管痙攣,進而引發心肌梗塞。郭李堂醫師建議,採取「三低一高」(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飲食方式,並且戒菸,維持理想體重與適度運動,另外還要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以減少心血管發生的機率。
基隆醫院心臟科主任郭李堂強調「慢活」,「慢活」能讓人身心靈容易處於和諧的狀態,壓力自然隨之減輕;郭李堂表示,現代人事事求快、樣樣求多的行事風格,若能放慢生活及工作步調,降低物質慾望,並且不要使用菸、咖啡和濃茶來提神來增加工作效率,才能贏回身心的富足,遠離心血管疾病。
(責任編輯:陳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