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100分筆記術(3)

小學生筆記的三種功能
著/ 親野至可等 譯/ 卓惠娟
font print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寫筆記的目的是?

在教職生涯中,我常有所感觸。「父母如果能多看看孩子的筆記本該有多好」。筆記可以充分展現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可以看出哪個領域是孩子的強項?哪個科目又是孩子感到棘手的?孩子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什麼?但是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筆記本。大概是沒有適當時機吧,又或是每天生活過於忙碌。

但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檢查孩子的筆記。因此,這一章要談家長希望了解的「筆記的檢查方法」以及「父母檢查筆記的意義」。

除了黑板上的內容,課堂中自己的理解、同學的發言等,若一起記錄下來,也能提升學習效果。因為確實的記錄就是讀書的基本功。首先,我們要知道筆記的功能。筆記是為了「記錄」、「思考」、「練習」筆記的第一個功能是「記錄」。任何人都無法一次就牢記學習內容,多半都是透過記錄下來,反覆閱讀、思考後,才真正將知識內化。除了黑板上的內容,課堂中自己的理解、同學的發言等,若一起記錄下來,也能提升學習效果。因為確實的記錄就是讀書的基本功。

另外,也可以記錄下戶外教學、演講、座談會等聽到的內容。第二個功能是「思考」。思考可以擴展孩子發想的廣度與深度。

例如,數學應用問題以繪圖來思考,或是記錄自然課中的實驗,依照不同主題提出假設,再推演出結論。換句話說,做筆記能讓孩子透過邊寫邊思考,而找出自己的意見小學生和主張。

寫作文或讀書心得也可以增加思考的深度。

第三個功能是「練習」。算術、國字都一定要透過筆記來練習。小學生必須透過反覆練習來提升學習效果。乘法及除法計算,光靠頭腦理解是不夠的,一定得經由反覆不斷地練習才能讓孩子對數字自然反應。

完全活用筆記功能

小學生做筆記有以上三種功能。而且,三種功能可能同時存在。有時貫穿整本筆記,有時則在同一頁面出現。

比方說,一開始做筆記可能是為了「記錄」,但後來轉變成「思考」。

做筆記能讓孩子透過邊寫邊思考,而找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寫作文或讀書心得也可以增加思考的深度。以戶外教學的觀摩活動為例。老師要求孩子回到教室後記錄感想。這時候,孩子腦中可能會冒出「當時要是有問這個問題就好了!」、「我明明也想知道那件事,當時卻忘了問!」等念頭。

當孩子對事物產生了好奇心,腦中浮現各種疑問,然後開始獨立思考。

例如:「其他商店的老闆也說過,還是當地特產賣得最好。」因為回想到這件事,孩子可能開始了解商品通路的概念。有時,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透過校外教學得到印證,孩子產生興趣後會開始自己調查、補充。諸如此類,做筆記時常見記錄交替思考,或是練習中開始思考的情況。「記錄」、「思考」、「練習」並不是三項獨立作業,而是處於流動的狀態。

─ ─摘自:《小學生100分筆記術》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筆記有多種使用法,而且因為興趣而做筆記,更能引出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愛上學習。
  • 想必有許多人認為優秀的筆記就是要寫得「工整」。書寫工整確實重要,因為工整的字容易閱讀,在視覺上也會比較舒服。不過,只有工整是不夠的。比工整更重要的是「系統性書寫」。
  • 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來自父母的高壓、單調的學習程序、難以跟上同齡人的步伐、過度分心以及對取得學業成功感到絕望。如何確保孩子未來的學業成功呢?
  • 作為父母,你是否經常為如何讓孩子保持對學習的興趣而苦惱?這並不奇怪,因為孩子們受到遊戲、社交軟件和許多其它各種形式的干擾,這些干擾的輪番轟炸,可能使他們無法學習。
  • 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他們渴望探索周圍的世界,像海綿一樣吸收新信息和技能。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這種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作為家長或老師,你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 在教育4至7歲的孩子時,有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在教孩子學習時,必須要守護「兒童人權」。
  • 最終,要想解決「如何學習」的問題,父母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提示和引導孩子走上自發、主導、有趣和高效的學習之路,正是4至7歲孩子的父母應該扮演的重要角色。
  • 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時,你可能會問自己「我怎麼知道孩子是否學到東西了?」這也是孩子剛開始在家遠程上學時,父母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因為在家學習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有很多不同。如果你想衡量孩子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或者還有哪些內容是孩子還不知道的,那麼下面的一些方法會對你有幫助。
  • 圖:面對教育廳最新公布的返校計劃,不少父母心存擔憂,希望孩子在疫情結束前在家上學。(KaliAntye/Shutterstock)
    為了衡量學生對概念或主題的理解程度,教師會使用許多不同的工具,例如隨堂測驗、標準化測試、演講和讓學生寫出有說服力的論文。但在某種程度上,正確使用這些評估方式取決於科目,並且老師是在傳統的學校環境中以傳統的方式教授這一科目。
  • 所有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課業,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希望我們家的孩子會讀書」的期許,全面占據了父母的潛意識與意識。可是,小學時期的課業方面,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評量的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