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公司

作家尤奈斯博 人生複雜如小說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4日電)曾是挪威最大證券公司金融分析師、又出過唱片的北歐犯罪小說家尤.奈斯博,人生的複雜性如他的小說一般,而這次來台灣,尤.奈斯博說,下週一要到龍洞去攀岩。

尤.奈斯博(Jo Nesbo)是現今歐美書市中最受矚目的北歐犯罪小說家,他的小說在北歐、英美等地,短短數年間就創造1000萬冊的驚人銷量,同時也獲得各大文學獎項的肯定。包括北歐犯罪文學的最高榮譽「玻璃鑰匙獎」、丹麥犯罪作家大獎等。

尤.奈斯博的犯罪推理小說「知更鳥的賭注」、「魔鬼的法則」、「復仇女神的懲罰」,都獲得台灣讀者喜愛,他的寫作手法會用多條線去鋪陳、布局,讓讀者可從不同的線索當中找尋兇手。

而尤.奈斯博的人生複雜性也和他寫的小說一樣,曾是拿過執照的金融分析師,在挪威最大證券公司工作,週末則化身為知名的搖滾樂手、出過唱片,後來工作和樂團無法同時兼顧,讓他決定休假半年,到澳洲寫下日後讓他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1集「蝙蝠人」。

在尤.奈斯博的小說當中,會設計出很多假破案,加添故事的懸疑性,尤.奈斯博說,假破案是最吸引他投入寫推理犯罪小說的起點,在開始寫作後他發現,犯罪小說形式可以讓作者和讀者之間有特殊的親密關係,因此他會設計很多線索讓讀者用預期心理去推理,但相對也會設計一些假破案,糊弄讀者。

2011年尤.奈斯博以「雪人」橫掃歐陸及美國書市,奪下年度暢銷小說佳績,「雪人」故事以小男孩目睹母親外遇偷人開場,原本是冬天家人歡聚象徵的雪人,竟成了殺人犯的犯罪密碼,而「雪人」也獲得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青睞,目前正籌備改拍成電影。

尤.奈斯博認為,雪人是一個很無害又天真的象徵,但往往無害的東西放在恐怖的情境下,反而會加深恐怖狀態,而他是先有這樣的想法命名這本書的書名,才開始寫作,和過往他的寫作程序有所不同。

不過,寫了這麼多的殺人犯小說,是否會讓周遭的女性朋友對他產生距離感?尤.奈斯博說,「變態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都會有偏離的時候,只是大家會把它壓抑下去,我的工作只是盡可能捕捉這些古怪想法,反而可以把寫作寫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82歲的台灣台中市立北新國中退休教師饒漢濱,退休後才開始創作,在古典詩詞項獲100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他是年紀最大的得獎者。
  • 三十二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歲月,黃賽聰卻毅然放棄科技新貴的優渥生活,帶著妻兒來到南投縣國姓鄉,以生態復育為終生職志,種植有機的台灣咖啡,並以獨特的「冷沖」咖啡讓遊客驚豔。
  • (shown)沒受過正統的音樂學院教育,陳明章音樂創作逾30年,被譽為臺灣民謠大師,同時也是音樂製作人、臺語歌手,又是吉他與月琴的演奏家。 為學月琴,陳明章拜臺灣國寶級薪傳獎民族藝師朱丁順為師,後續他又花了30年的時間破解陳達演奏月琴的技巧。陳明章自如地運用臺灣古調在作品裡,協調而不失韻味,懷古而不衝突,舉凡臺灣各類傳統戲曲,如歌仔戲、布袋戲、南管、北管,還有各類民謠如〈思想起〉等閩南音樂曲韻、旋律他都熟稔。陳明章創作自成一格,被譽為「現代臺灣民謠」。真摯、率真、直爽、樂觀而開朗的他恰是道地臺灣人性格的最佳寫照,熱愛臺灣本土文化,於是,他無償的教授月琴、推廣月琴;崇尚自由與民主,於是,他誓言中國不民主,不到中國大陸演唱…
  • 「分享美好的生活」是林昌民經營「安妮公主花園」的初衷也是夢想。園區以幸福的概念做為主軸,除了做好安妮公主花園的管理和企劃,林昌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改善周邊環境及關心當地休閒產業的整體發展……
  • (shown)民以食為天,食物曾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唯一社會活動,中國人也素來珍惜食物,敬愛上蒼的賜予。如今時代發展,社會多樣化,食物也已經不再純粹天然。可貴的是,在北歐,有這麼一位以關注食物為己任,執著追尋食物真相的丹麥人:克勞斯.梅雅(Claus Meyer)。曾說:「食物料理絕不是為了好玩和享受。人類作為萬物之靈,讓我們能夠思考,也讓我們去展現博愛。因此我們人有責任,在所有的事物中,去尋找它們的真和美。這是北歐菜系燃燒的平臺,或許是為了丹麥,或許更是為了整個人類。」
  • (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道)「如果人生重新來過,我還是會選擇紮紙。因為做開了,就不會轉。」──「秋記紮作」陳伯 中秋節,最讓人懷念的還是小時候阿媽買的手紮燈籠。但如今紮紙工業沒落,往日的中秋傳統在現今社會難以維繼。茫茫人海中,還有一名九旬老人以畢生的經歷投入到紮紙工藝中,以一雙巧手留住傳統,留住歷史。 他,被稱為香港最後一個紮紙師父。
  • 八、九十年代,曾經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很多片商開戲,製片人忙得不亦樂乎。那時也湧現出無數的大牌明星,塑造了香港電影的獨特風格和味道。但如今香港電影面對大陸市場的挑戰,在夾縫中生存,前景充滿曲折。陳自強分享他對於香港電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
  • (shown)出道兩年,10歲的陳彬睿寫了50多篇影評,得到「最年輕的影評家」稱號。應邀參加好萊塢動畫片《馴龍高手》新片宴會,陳彬睿在群星燦爛的宴會上游刃有餘,在眾星矚目中採訪了動畫片的導演和主要演員,最開心的是進門時得到兩個玩具,出來後還有玩具!
  • 翻山越嶺,陡峭的山坡,碎石不停落下;荒草蔓長已分不清方向;經受大自然洗禮及歲月刻痕,回家的路已中斷、消失。跟隨老流興部落的泰雅族人找路尋根,促成陳潔瑤開拍《不一樣的月光》,透過電影,看到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溫柔深情。
  • (shown)張俊傑說,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