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香港Rapp官网-香港Rapp开户-香港Rapp注册

哲學大師殞落 勞思光留下思想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1日電)哲學家勞思光今天逝世,他寫的「新編中國哲學史」數十年是香港和台灣大專院校廣泛採用的教材,哲人雖逝,思想長留。

華梵大學今天晚間說,中央研究院院士、華梵哲學系專任講座教授勞思光昨晚在家跌倒,今早送北醫急救,宣告不治,享壽85歲。

勞思光是湖南長沙人,本名榮瑋,號韋齋,筆名思光。

勞思光1927年出生在一個翰林世家,他的祖父勞崇光是道光進士,擔任方面大員,家世甚榮。勞思光從小在這樣一個舊學環境中長大,早年便有極為豐厚的國學根柢。

勞思光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還沒念完,1949年大陸易守,他跟著來台灣,從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

自由主義思想的勞思光,對於當時台灣的威權統治常常為文批判,引起警備總部高度關切。勞思光曾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很多朋友都擔心我的安危,我也意識到可能會被送到火燒島,但就是忍不住要批判」。

勞思光後來離開台灣,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直到台灣解嚴後,1989年勞思光才應清華大學之邀回台任哲學研究所客座教授,1994年迄今則在華梵大學任教。

勞思光學貫中西,著作極豐,無論文、史、哲學,乃至金石考證等各方面,皆有論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出版以後被港台大專院校廣泛採用為指定教材。

他著作等身,知名的著作還有「中國之路向」、「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思光時論集」、「解咒與立法」等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埔英才革命猛將張靈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及最後其第七十四軍是怎樣被中共特務劉斐斷送的呢?
  • 《神曲》更重要的精神價值,在於為俗世的芸芸眾生指出生命的最終目的,和一條淨化之路。詩中但丁以第一人稱敘述在西元1300年春天幻遊三界的神奇經歷,他融合了古代傳說、歷史、神學、詩歌中所暗示的關於來世的一切,構成了這部空前的著作。
  • 教育是百世之基,德國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貝爾(德語: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更重視學前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基盤,他創辦第一所幼稚園──「幼兒園」成了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
  •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淚縱橫」,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含淚揮毫寫下這句詩後,搭機離開成都,飛往台灣,永遠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幾十年的大陸中國。這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時刻。
  • 孫大維先生目前旅居美國,1973、1974兩年服務於憲兵隊,被挑選為「鐵衛隊」做為總統府正門侍衛。他表示:「能夠待在蔣公(早期台灣人對蔣介石的尊稱)身邊是一種榮耀。」談到兩位蔣前總統,孫先生有很多感觸,尤其因為經常接觸到經國先生,對他更是充滿景仰。他說,經國先生真的是為國為民非常的辛苦。孫大維認為台灣的民主就是他們給中國人留下來最好的禮物。因為西方人和中國人畢竟不同種族,而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既然在這片土地上,民主能生根發芽,那對岸又豈會沒有空間。
  • (shown)以和平形式帶領捷克掙脫共產主義桎梏的自由鬥士——哈維爾離世,成為舉世焦點。充滿人文哲思,獨鍾戲劇文學,反諷時政、無心權力的文人,卻被時代賦予了政治權力並影響全球,哈維爾的傳奇一生如同他筆下的荒誕劇一樣驚奇連連。
  • 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翻開了中國現代史新的一頁,又富於傳統精神,這是一場中國人的民主憲政運動,鋪天蓋地而來,具有恢弘、廣闊的氣度。這場革命運動有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廣泛參加,當然少不了傳統中國社會的支柱:士君子。章太炎、黃侃、熊十力等三位著名的國學家,可說是憂國憂民君子典型,三人又都曾經親身參加辛亥革命,堪稱為革命家。
  • (shown)章太炎、黃侃、熊十力等三位著名的國學家,可說是憂國憂民君子典型,三人又都曾經親身參加辛亥革命,堪稱為革命家。…章太炎弟子黃侃撰文一篇〈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在《大江報》上發表,其文寫道:「中國情勢,事事皆現死機,處處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為。然猶上下醉夢,不知死期之將至。長日如年,昏沉虛度,軟癰一朵,人人病夫。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人之沉夢。…《大江報》事件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線之一……
  • 《大江報》事件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線之一,另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導火線,即「名冊事件」。武昌起義爆發時,章太炎正在東京講學,聽到起義的消息,立即回到上海。章太炎從來視中共為中華之異類、敗國害民之徒,因而,當年曾經發表公函反對「國共合作」。章太炎曾手挽一聯,表達了對孫中山先生的敬重之情:「洪以甲子滅,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間成敗異;生襲中山稱,死伴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章太炎終其一生都是反共、反赤化的;章太炎認為,國內問題雖多,重點則在於「注意如何打倒赤化」,可謂遠見卓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