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梦幻 娱乐 城 - App Store

這樣教 小皇帝變成好孩子(7)

出路──真正走出困境(下)
麥可.溫特霍夫 譯/王泰智、沈惠珠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化解關係障礙,重點在建立正確的「直覺式」認知

這兩種情況的相似處在於:夥伴關係障礙和投射關係障礙,都可以透過認知加以消除,只要當事人能夠進行自我檢視—我在遵循哪一種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錯誤行為模式經常出現嗎?孩子是否從小就被當成我的夥伴,或者我只是為了設法得到孩子的愛?換句話說:經常深呼吸、進行自省是有好處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分別看待不同的現象。四至五歲的孩子經常問為什麼,大人必須回答,顯然這不一定是夥伴關係障礙的影響。要是你偶爾可以容忍孩子得五分(德國學校最高分為一分,最低分為六分),並避免在緊張的一天之後與孩子爭吵,也不一定是陷入了投射關係障礙。但若我們對這些行為感到理所當然,且習以為常,就可能存在關係障礙,並且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傷害。因此,我們有必要經常檢討,在親子關係中,什麼是理所當然和正常的,以及我們依循的指導概念為何。

處理共生關係障礙比較困難。這是三類的關係障礙中,父母唯一在心理上不把孩子看成是獨立存在的人,因此在認知上很難化解。原則上,我們應該認知孩子並非理所當然地成為父母的一部分。因此沒有所謂簡單好用的解決方法,而是必須研究其原因,找出重要的關鍵螺絲,然後將螺絲旋緊。之前談到「時間因素」和「意義問題」時,我也曾提過類似的關鍵螺絲。

─ ─摘自:《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直覺式教育的關係模式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這是大約二十五年前成人談到孩子時的理念。此一模式的親子相處架構是,承認成人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論私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皆然。
  • 我們必須認清與孩子發展相關的直覺行為和放任態度之間的區別。後者從根本上來說,是在開明和獨立的外衣下,漠視孩子及其社會行為;直覺行為則恰恰相反,保持平常心的成人能夠感覺到是否需要回應孩子的行為;如果需要,也會知道怎麼去做。
  • 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前提是我們確實想解決問題。但溝通往往沒那麼簡單,不同的人雖然運用同樣的概念,卻是表達完全不同的事。談論孩子時更是如此:我們都在談孩子,卻是指不同的「對象」─這也是因為我們看待孩子的模式不同所帶來的結果。
  • 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的成人能夠體認到,身心發展不成熟的孩子得學習各領域的知識才能健康成長,成人也必須時刻用愛心陪伴、進行指導。這是對孩子發揮保護的角色,必須具備特別的責任意識。「被保護者」這個名詞今日幾乎不再被使用,卻最能表達這項觀點。
  • 在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以及回歸「孩子就是孩子」模式的道路上,可能發生見樹不見林的情況。本來理所當然的事,現在我們卻必須重新認識和學習,才能找到對兒童發展至關重要的內在平衡力量。時間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 我對關係障礙及其對社會未來發展影響的分析,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關注,但從很多回饋來看,我覺得現在討論這個問題已經太遲了。儘管如此,大眾召喚解決方案的呼聲愈來愈高。最普遍的看法是,僅靠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具體的解決方案在何處?父母、幼教人員和老師應該如何改變、應該怎麼做?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