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地君親師」師乃五倫之一。
《禮記‧學記》中說:「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維護師道尊嚴,不僅要求學生的言行舉止體現出對老師的尊敬和禮貌,更要從內心裡敬重老師,並嚴格按照老師說的要求去做。
隨著時代演變,尊師重道的觀念日漸淡薄,當今孩子成為五倫之上,每一位孩子都是太上皇,所謂「愛的教育」,老師動輒得咎,左右為難。
處在壓力狀態下的老師,如何調適自己的身心狀態也成為一大難題。在此提供一些方法,輔助老師們在遇到問題時可派上用場。
一. 手臂酸痛
長時間寫黑板,過度使用手臂造成酸痛或腕肘無力,可使用下列動作輔助治療或保健。
1. 甩手:先甩手腕,再甩肘,先從直方向甩動,後作平直方向甩搖,各作9次。
2. 握拳:兩手握拳,從直尖到肩同時用力5秒後,瞬間放鬆,作9次。
3. 揉肌:用掌心從指尖揉到肩膀,力度一致,速度均匀,作9次。
4. 拍筋:手掌密合無縫,掌心稍凹,掌背弓起,從手指往上分成三縱向拍打,拍完外側後拍內側。
5. 揑拉:每一手指向外伸拉,從揑拉手指至肩部。
6. 按揉:手肘、手腕、手指的酸痛加重按合谷、中渚、曲池穴,整個手臂痠痛,加按風池穴。
以上動作平日可隨時間擇2~3種運用,若有空閒做完整套最好。
二. 肩膀僵硬
久坐、太緊張、失眠或泠氣直吹頭頸部,都易造成肩膀酸痛僵硬,導致頭痛、頭脹,甚至眼睛發脹、手麻。
1. 按摩:四指拼攏,從後腦枕骨沿著頸椎,一直按摩到肩部,在肩膀的兩椎間停留並多按幾下,以按、摩交替。
2. 敲刴:用手掌小指外側的肌肉,從頭部輕輕刴向肩部,9次最好。
3. 拍打:用手掌密合無縫,掌心微凹,從頭部至肩部,力道速度均匀,不要忽快忽慢,一次拍一側,勿同時拍兩側易頭暈。
4. 聳肩:聳動肩部上下、左右,前後轉動,動作後若有流汗要先擦汗,喝杯溫開水,小口喝,頸肩一鬆,全身就感覺輕快。
5. 按穴:風池穴最首選,按完,頸肩轉動一下,可配合曲池、陽陵泉或中渚穴,因緊張引起頸硬加按合谷穴,因氣憤加按太衝穴。
三. 口乾舌燥
咽喉部過度使用,聲帶長繭,講話聲啞或破聲。中醫認為語言過多,既會損傷肺腎之氣,又耗心神。
1. 練習丹田發音:丹田約在肚臍正中下四橫指距離,再向肚內約三橫指距離的位置。開始先練習呼吸,吸氣到丹田後吐出,以後講話時小腹微收,講話停頓時鬆腹。養成習慣後,就不會老使用喉嚨喊話。
2. 舌頭輕抵上顎:不說話時養成舌頭輕抵上顎的習慣,使任督二脈接起來,易生津,此時金津玉液小口吞服,勿大口喝水,易嗆氣傷咽,一時進水太多,細胞不易得到滋潤,會持續處在口乾舌燥的狀態。
3. 食療養生:除勿食辛辣烤炸物外,可用絲瓜水加蜂蜜含在口裡慢吞,越慢越好。絲瓜較冷,一天勿超過20㏄,或用熱水沖入香菜放少許冰糖,悶10分鐘,入保溫瓶內慢慢飲用。
4. 平日配合按穴:講話緊張發音不順者,按合谷穴。講話過多口乾舌燥或聲音沙啞喉痛者,按中渚穴。
四. 腰酸背痛
上課久站久坐都易腰酸背痛,中醫認為「腰者腎之府」。腎氣為先天之本,腦髓造血、聽力、眼力、筋骨都與腎氣有關。老祖宗認為「肝腎同源」,強腎也會強肝。
1. 拍揉丹田:先食指疊中指上,揉壓丹田36下,再五指拼攏,掌心微凹,空掌拍108下,力道均勻,速度一致,這是古代養生家的秘方,持之以恆,身輕不易老。拍揉最佳時機是凌晨3~5點。
2. 揉摩命門:命門穴在肚臍正對腰部脊中的位置,先將兩手掌搓熱,再敷命門穴5~10秒,敷後揉摩命門穴36下,再停下來用掌敷命門穴5秒。
3. 輕輕搥腰:兩手握空拳,由背開始往下搥至臀部,再搥脊柱,力道勿太用力,搥完,握空拳,放命門兩旁約二橫指處,放著不動,脚作原地踏步36下,再做轉腰動作(兩手插腰或兩手放兩旁甩)。
4. 床上運動:躺在床上,做騎脚踏車動作9下,雙手抱膝,將膝往胸前按壓,一次一膝,完後雙手抱雙膝向胸前按壓,重複前面動作。此法不但治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前列線肥大、頻尿皆有效果。
5. 按穴轉腰:當下閃腰、腰扭傷,或是平時的腰酸背痛,揉按中渚穴,一邊按,一邊轉腰(按對側穴位,如左腰痛按右中渚)。平日保養腰背可加按陽陵泉、太衝、足三里穴。
五. 膝脚酸痛
膝脚酸痛不但老師常見,學生也常見。做好膝腿保養,不僅可強筋健骨,更可預防下肢軟組織運動或勞作時的傷害。
1. 轉搖關節:手扶椅或牆,將腿髋、膝、踝各關節,作圓形、前後轉動,最後作踼腿動作。
2. 握空拳拍腿:手握空拳,由腿的上方往下拍,外側面分三行,正面分二行,內側面分三行拍打。
3. 併膝轉動:雙膝併攏,膝微向前彎曲,雙掌放膝蓋,向左9下,向右9下旋轉,轉完,在膝的上下左右各拍打2分鐘或各拍打36下。
4. 揑揉腿肌:四指併攏,從腿的上方到下方,揉、揑、拉、推、按、摩腿肌肉,可通經活絡及預防肌肉鬆弛、萎縮。
5. 膝腿浸泡:用米酒、鹽巴,熱水約40度,浸到脚踝10~20分,如膝蓋酸痛,浸到膝部效果更好。膝腿酸痛得厲害,再備一盆常溫泠水放白醋,浸熱水3分鐘再浸冷水1分鐘,冷熱加替浸泡,病情很快緩解。
六. 心煩胸悶
現在的學生經常讓老師頭痛不已,情緒也容易受波動,影響教學也影響健康。如何解除煩悶?
1. 正在火上:揉按合谷穴,一邊按穴一邊深呼吸,記得閉上眼睛數3秒,目為肝竅,眼睛是靈魂之窗,閉上眼睛可讓傷肝的怒火下降,等於是關火的意思,才不易七竅生煙,做出或說出不可收拾的事。
2. 平時多煩事:情緒不穩,肝火旺煩燥易怒,連眼睛也易模糊乾澀,建議多按太衝穴,可平衡肝氣。
3. 胸悶心悸:憤世嫉俗的人易胸悶心悸或吸不到氣,建議按內關穴。若平時保養兩手都按;發作時,按左內關效果較快,一邊按穴一邊轉動手腕並深呼吸。氣到快暈倒者,可揑左大胸肌,小口喝杯溫開水來緩解。@◇
穴道位置說明

◆風池穴: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有個凹陷處,往對側眼睛方向按。

◆曲池穴:屈肘,以手拱胸,掌心向胸,肘部上下臂相連,橫紋盡頭凹處,靠近骨頭邊。

◆內關穴:手伸平,手掌向上,從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二寸約三橫指距離,在二筋之間,介於尺骨橈骨之間凹陷處,握拳時,凹陷處很明顯。

◆合谷穴:大姆指食指兩岐骨相會合凹陷處,按向食指側。孕婦禁按。

◆中渚穴:小指無名指關節之間,第四、五掌骨間的凹陷處。

◆足三里穴:膝眼下三寸,約四橫指距離有一凹陷處。

◆太衝穴:從大拇指與次趾之間往上盡處歧骨間凹陷處。

◆陽陵泉穴:膝蓋外側關節下一寸,脛骨後,腓骨前尖骨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