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超越英倫 居澳移民量之首
【大紀元2011年08月10日訊】據BBC報導,澳大利亞聯邦移民部長博溫星期三表示,到今年6月30日,剛結束的財政年度內,中國首次超過英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移民來源國,共有29547人成為澳大利亞的永久居民,占移民總量的17.5%。緊隨其後的是來自英國的移民,為23931人,居第三位的是印度移民,共21768人。
來自中國大陸移民近20年來不斷增加。在上世紀90年代初,澳大利亞因為89年北京的天安門事件允許約4萬名中國留學生永久居留。當時就有預測,隨著該批中國留學生在中國的家人,包括父母,配偶和孩子,加入家庭團聚移民的行列,來自中國的移民會大量增加。
此外,過去幾年,澳大利亞放寬了技術移民的接受邀請,大批在90年代後期和本世紀頭10年的中國留學生以技術移民的方式獲得了澳大利亞的永久居留。這也就是為甚麼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在澳大利亞海外留學生中居首。印度留學生數量緊隨其後。
許多獲得永久居留的留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困難,一是語言仍然不能過關,二是由於技術移民的門檻太低,比如廚師和理髮師都被列在技術移民的名單內。
澳洲政府在一年多前抬高了技術移民的標準,包括學歷要求和英語水平,使得沒有獲得大學學位的留學生基本上無望達到獨立技術移民的要求。即使獲得大學學位,專業也在技術移民種類的名單上,英語語言能力的要求仍使許多人無法達到。中國留學生人數開始下降,當然,另一種原因,或說法是,澳元持續堅挺。
目前來講,除了技術移民外,家庭團聚在中國移民中仍然占不小的比重。中國移民與其他許多亞洲移民一樣,有回母國成親的習慣。不過實際上,許多移民,特別是亞洲移民,包括中國移民,在獲得永久居留,或入籍後,就離開澳大利亞。在中國移民中經常能夠聽到的是「回國發展」。
中國移民的數量在幾年前就已經排在第二位,居傳統的英國移民數量之後。這次歷史性的超過了英國人,這對澳大利亞來說,體現了社會的變化。在歷史上,澳大利亞曾實行白澳政策,限制亞洲,或有色人種移民。
記得有印度裔的同事說,其父母在戰後從英國移民澳大利亞,由於大使館不面試,所以他們的英國化的名字,加上有意過度曝光的相片,讓他們從相片上看起來像白人,所以順利移民澳大利亞。白澳政策在法律上於1973年被正式廢除。
這次聯邦移民部長博溫公佈的中國移民的數量,是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移民。在統計上,香港,澳門和台灣被分別各自計算。如果把大中華地區的移民數量加起來,就不止29547人這個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