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衛生署21日在台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一連2天的全台食品安全大會,將針對塑化劑的食品添加和食品製造業管理問題提出改革方案。同時,會議也將訂定塑化劑每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以及含塑產品的下架標準,其中以嬰幼兒食品、包裝飲用水優先處理。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初步研擬採取歐盟的規範。
嬰幼兒食品優先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上午在會議上表示,目前各國並未訂定這個標準,如果台灣訂定食品含塑化劑的限量標準,將是全球第一個訂標準的國家。衛生署會先找包裝飲料及嬰兒食品來看看,了解它的製造過程,再來做背景值的調查,然後訂個暫行標準,再徵詢各界意見,如果沒有異議,未來將訂出一個限量標準。
他指出,包裝飲用水很容易一次大量食用,可能造成較大危害;嬰幼兒則是受環境賀爾蒙影響的高危險群,所以有必要先執行。
擴大食品履歷範圍
全台食品安全會議聚焦「擴大食品履歷範圍」,台灣大學食品科技所教授孫璐西認為,可從原料單純、源頭少的著手,另一方面,台灣知名的伴手禮茶葉、鳳梨酥,建議可納入首波實施行列。
孫璐西表示,關於食品履歷,應從原料簡單,源頭少的食品開始做起,除此之外,也可以從台灣引以為傲的農產品開始做起,例如茶葉。
訂塑化劑限量標準
邱文達表示,政府將訂定「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容忍值TDI」以及「產品含塑化劑的下架標準」,有可能採取歐盟的規範。食藥局長康照洲指出,未來將針對麵包、蛋糕等產品制訂塑化劑限量標準,業者將有所警惕,例如,製作麵團時,改採用天然木板。
孫璐西也表示,塑化劑是不是來自加工過程的汙染,譬如盛裝原料容器汙染或者是加工機械設備汙染,因為只要塑膠材料,都有可能從塑膠材料溶出塑化劑,所以先要把它跟汙染做區隔,才知道超過多少就可能是故意添加。
此外,孫璐西表示,國外下架標準是1.5ppm,有些情況下可能還會超過,要訂定多少數字,還需要全面性檢討,才能訂出標準。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林松洲表示,30、40年來食品相關業者不是祖傳就是由學徒學的,那基本專業能力可能不夠,是否模仿醫學系醫生辦法,比如3年48學分強制上課,證照3年為期限,3年後再憑上課學分數發證照,強制業者持續教育,這樣對台灣食品相關業者素質大幅提高。應該由食品藥物管理局成立持續教育並擬訂相關課程。首波從食品製造業及原料物業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