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憂鬱者的陪伴

蘇絢慧

人氣: 148
【字號】    
   標籤: tags:

憂鬱心情是人都會產生的情緒。當憂鬱變成不可收拾,也無法再回復往日的活力與希望感時,憂鬱症的疾病可能已悄悄的發生了。

當憂鬱症發生時,需要連結精神醫療的資源,讓情感性疾患可以得到妥善的治療與照顧。

而對一個陪伴者而言,需要對憂鬱症疾病有所了解,那並不只是一種心情不好的情況而已,而是一種心理失去生存的動力,也不再具有情緒能量去轉化內在的困境與憂傷。

所以,重度憂鬱症患者呈現出的是無法有所行動的阻礙感,並有強烈的失去活下去的活力與熱情的現象。

因為缺乏活著的滿意與愉悅等正向感受,對自我會產生許多負面的評價與否定自己的念頭,像是:「我真的很糟糕,什麼事情都失敗。」

「我感覺不到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的意義,我覺得活著是一種累贅。」或是:「我什麼都不想做了,我想要放棄所有的一切。」

因為長期的壓力與沮喪,使人體分泌過多的正腎上腺素來對抗壓力,而過多的正腎上腺素會抑制人感受情緒,使人的感受力失常,所以,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患者無法感知環境,進入了一種自我封閉狀態,無法與人產生連結,對於所有各類型感受都有失去反應的現象,既沒有快樂,也沒有哀傷;既沒有興奮,也沒有難過。情緒常常處在一種「感受不到感受」的狀態,死氣沉沉。

以精神藥物來說,能協助減緩與平衡大腦因壓力激發出的不正常傳導物質,使之有新的穩定平衡。

但以存在觀點來說,憂鬱症患者遇到的是一種生存困境,是一種內在長期衝突下的失衡。也是個體面對必須為自己尋找出一個新的生命出口,獲得新的平衡的生命任務。

憂鬱者因被壓力籠罩,失去具有彈性的調適能力,會發生不斷往死胡同鑽的現象,無法進行心理距離的調整,也較難做心理角度的轉換。

一般的情況下,當人遇到衝突或情緒困擾時,我們會調換角度想想這件事,從自己的角度看一次,從他人角度再看一次,有時候近距離看一次,有時候從遠距離再看一次,透過多角度與不同距離的觀看與了解,試著釋懷或轉化一些難以疏通的點,試著去適應與接受衝突的發生,及理解情緒的需要。

但憂鬱者一時間難以做彈性的心理移動,在自己的處境中,動彈不得。陪伴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願意花再多一點的時間等待憂鬱者的表達,即便什麼都無法表達,陪伴者的存在,仍讓憂鬱者可以感受到有人相伴的安心,而不是掉進一個無人存在的黑洞中。

在陪伴憂鬱者的過程中,傾聽比說什麼更為重要。傾聽可以讓憂鬱者慢慢感受自我的存在。在傾聽中,也要能傳遞一份尊重與接納,並嘗試傳遞一份正向關係給憂鬱者。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曾說,在悲傷中不必然包含憂鬱,但在憂鬱的世界裡,必然有悲傷。意即,在憂鬱的世界裡,其實是有失落發生的。

這些失落,不只是有形的失落物,也包含無形的失落,像是自我價值的失落、理想自我的失落、自尊的失落、夢想的失落、情感連結的失落、能力感的失落等。

所以在陪伴憂鬱者的過程,也是重建憂鬱者世界的過程,將失落的部分,重新建構,重新堆砌與發展。陪伴者不能輕忽過程的艱辛,也要了解,這不是短時間可達成,在漫長的過程中,仍要持續性的給予正向肯定的回應與正向關係的滋養與支持。@(待續)

摘編自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