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越農 咖啡達人願傳授秘訣

font print 人氣: 1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方沛清河內6日專電)每天上班前,先來杯咖啡已成為許多越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當地文化的重要步調之一。

事實上,自法國殖民時期,越南就開始種植咖啡,每年為越南賺進大筆外匯,也成為世界第2大咖啡出口國。

在河內和胡志明市,街頭巷尾咖啡店林立,有的裝潢氣派,有些則是街頭熱情的小販,兼賣點心和熱茶。三五好友相約喝杯咖啡在越南是極普遍的社交方式。

而在越南大勒(Dak Lak)則以生產咖啡聞名全球和國內,在當地種植30公頃的台商黃啟峰表示,大勒自法國殖民時期就開始種植咖啡,有一定的種植技術和水準,但當地農人不太重視品質,不論好壞、成熟與否的咖啡果實一起採收,因此中高品質的咖啡豆會一起賣給收購商,品管難掌控。

一談到咖啡,民國44年出生的黃啟峰很快的打開話匣子,如何種植、如何提高品質,如何烘焙,處處都是學問,絲毫馬虎不得。

黃啟峰4年前由種植茶葉轉型種植咖啡,他說,這是很困難的過程,大勒地區種植茶葉和咖啡都是好地方,但大勒的茶葉被汙名化,台灣媒體普遍報導越南大勒茶葉有殘餘農藥,或是越戰時期遺留的「落葉劑」,使得台商在當地種植茶葉很難生存。

身兼林同省台灣商會副會長的黃啟峰強調,從越南出口到台灣進口要經過多少關卡,安全性絕對值得信賴;至於落葉劑問題,他說,考證越戰時期落葉劑是散布在中西部的一些交戰省份,林同省是完全沾不上邊的。

黃啟峰在大勒的咖啡園採用有機肥料施肥,與越南農人採用化肥的方式不同;在強烈要求品質的原則下,黃啟峰生產的咖啡在越南和台灣已具相當知名度。但他表示,這裡的咖啡農荷包永遠不夠用,賺不到什麼錢,利潤大多由外國公司收購商賺走。他的咖啡則是自製自銷,大多銷往台灣,部分銷往日本、歐洲。

黃啟峰說,茶葉工人愈來愈少,是他轉型種植咖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已經營了4年,每年可以生產30噸咖啡生豆。

他說,咖啡是一個很不錯的產業,在大勒頗具發展潛力。他希望將自己種咖啡的知識和經營管理方式傳授給越南農民,讓他們也能提昇咖啡品質和產量,造福越南農民。(本文附有照片及影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