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3日電)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今天在國科會發表研究成果表示,台灣跟全球一樣,集中降雨季節變化到21世紀末會增加15%,乾季更乾,應及早通盤檢討現行水利政策。
周佳與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助理教授涂建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氣海洋科學系系主任J.David Neelin等國內外學界人士合作進行「豪雨成澇、乾旱釀災–談全球暖化的二極」研究,今天由周佳發表其研究發現。
周佳說,研究團隊針對「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在2007年所發表的氣候模式模擬結果中的16個不同的模式,進行1960到2099期間的熱帶降雨(30°S~30°N)變化分析。
他說,研究結果顯示,北半球在夏天時,平均降雨率是增加的,然而冬天的降雨卻是減少的,而且夏天的降雨為大雨,小雨頻率變少了;這結果顯示降雨的改變出現非常明顯的季節變化,但大雨兩天就會流到海裡,要多些小雨才會讓水蓄留到土壤中。
他指出,雨季及乾季的差別,有逐漸加強的趨勢;從氣候模式的結果預測,到了21世紀末,不論全球或台灣的降雨季節變化將增加15%,這增加率遠比熱帶降雨平均值的變化(約4%)大了許多,這對台灣農業重要區域雲嘉南平原的影響會很大。
他舉例,台灣高雄目前降雨3/4集中在夏季,1/4在冬天;到了21世紀末,將會變成降雨4/5集中在夏季,僅1/5在冬天。
延伸到台灣的抗旱工作上,他說,以目前南台灣水庫蓄水只能撐半年,若雨集中在夏季下,過多也是要洩洪,冬天卻更乾、更沒雨,恐怕撐不過去;以今年1到4月來說,中、南部降雨真的比較少,以此研究結果推論,5月梅雨應下多點,若還是乾,就很難過了。
他呼籲,政府應該要全盤考量用水分配狀態,分析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浪費掉了?其次,要重新考量用水方式,例如種水稻的水都沒留住,讓水自然流走,工業用水也要檢討使用方式。
再者,評估蓄水是否足夠?是否要增建蓄洪池等,若要再建水庫,也要做更完整的環評。
他強調,政府絕不能當下缺水就今天想一下,過了就又不思考;台灣水利政策長年沒朝此方向通盤考量,現在一定要及早做好5到10年的評估與落實因應方案;切記台灣降雨量是相對多的,何以還缺水?對照美國南加州是沙漠,卻能打造好幾百哩引水管供水,台灣也能北水南調,很多方案與通盤考量不是不可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