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資深安寧護士的溫暖叮嚀(3)

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Maggie Callanan & Patricia Kelley )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臨死覺知:實戰手冊

這一切到底是什麼? 這些「臨死覺知」和臨終者發生的各種情況,在現在和以後,將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請從自我檢視開始。當你遇上自己的或他人的困境時,你通常用什麼方式對抗壓力? 你有什麼強項和弱點?

你的這些反應,對於臨終者,會有什麼影響?你害怕死亡嗎?如果是,你知道原因為何嗎?你有沒有惡劣的關係?你對死亡的恐懼是否因為電視電影把它描繪得過度誇張、暴力?你是不是不敢面對未知的世界?

值得深思的生命體悟

最重要的是:

‧你接觸某人的臨終狀況,是想完成什麼嗎?

‧你是否出於義務而做,還是為了實現自我,或為了其他?

‧你想從這個臨終經驗,盡全力幫助臨終者,而得到圓滿的感覺嗎?

‧你的目標和臨終者的目標一致嗎?

‧你有沒有試著幫助他,利用剩餘時間,挽救他的某些關係?

‧你是否願意傳遞這些重要的訊息:愛、感謝和告別?

‧你想學到一些足以面對自己有限生命的體悟嗎?

請把你的情緒記錄下來。

假如某個至親即將離去讓你感到憤怒,你能否找出憤怒的癥結呢?你可以如何平緩呢?若你對於照顧臨終者感到緊張,請試著釐清恐懼的起源。

是否因為要談到死亡?你是否不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你是否不想流淚、不想表現出難過? 是因為悲傷和沮喪抑止你做出任何反應嗎?保持疏離是想要逃避現實?忽視事實,就能躲掉它嗎?

面對死亡,的確很難:無論生理或心理都非常難熬,很容易讓人痛苦到無法自拔,最後欲哭無淚,體能耗盡,完全被擊垮。

當你能照顧好自己,才能把別人照顧得比較好。容許其他人幫你分攤重擔與責任,分享那小小的成就和大大的悲哀。要充分休息,享受飲食,規律運動。每天都要做一些讓自己放鬆的活動。

定期走出戶外,做一些和民生家務無關的事。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或是吃喝玩樂。

和支持你的朋友去享用一頓大餐,參加一個同好聚會,嘗試各種放鬆身心的方法,例如,音樂、冥想、觀心象imagary、祈禱。如果需要,也可以找心理諮商師談一談。

做完自我檢測之後,環顧四周,你會尋求他人的幫忙嗎?

在這個艱困時刻,有人支持你的情緒起伏嗎?有沒有人讓你不怕向他坦露傷痛與沮喪,例如,家人、朋友或諮商師?

你是否信任醫護專業人員?他們是否樂意回答你的問題,並提供資訊和建議,在現實面和精神面幫你處理這個困境?

你有無足夠資源幫助臨終者得到實際層面的照顧? 如果沒有,需從何處取得協助呢?

而現實生活的事項,諸如醫療保險的理賠、遺囑、可靠律師、償還帳款、產權移轉和股權移轉,應如何在死者與生者之間,圓滿解決呢?

當你分析了自己的意願、處理技巧、目標和資源之後,將之與涉入此事的其他人(包括臨終者)相比。

每一個參與此事的人有什麼習慣行為、反應和目標? 他們和你的目標一致或衝突? 這些激盪作用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 它們對臨終者最需要的照護團隊帶來什麼衝擊呢?

具體提醒與建議

回想一下臨終者面對死亡的的反應──否認、憤怒、協商、沮喪、接受;還要記住,這些情緒會出現在臨終者身上,也會出現在相關人等身上,他們正掙扎著要正視診斷的事實,調整自己的生活,和這個疾病和平共處,並且為那個即將來臨的死亡作好準備。

你愈早釐清這些問題,就愈早作好準備,以面對這些變化的出現,而不只出現在臨終者的表現,也會出現在你的感覺,和與人應對的狀況。請記住,需要是會改變的,試著保持彈性。

以下為詳細的提醒,將有助於你辨認、理解和回應臨死覺知:

‧仔細聆聽臨終者所說的話。你可以在床邊放一枝筆和一本活頁簿,讓任何人都能記下臨終者的手勢、對話,或任何不尋常的言語,然後和別人討論。

‧務必記住:無論多麼模糊或混亂,每一個溝通都包含一些重要訊息。臨終者所說的話並非全是意義重大,卻值得你稍加留意,以免錯失重要的訊息。

‧注意主要跡象:放空的眼神;焦點在你身後的視線;心煩意亂或隱匿的表現;看起來不合宜的笑容或舉止,例如,指著某物、伸手觸碰某個別人見不到的人或物,或揮開他們;沒有明顯理由,卻一直挑剔床單或想要下床;當你不明白這些表達時,會被惹惱或覺得苦惱。

‧對於你所不明白的事,請溫柔追問,例如:「能否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以展開對話,或問:「你今天好像不太一樣,可以告訴我原因嗎?」

‧你應該採用開放的、鼓勵的問法。例如,某個臨終者的母親早就逝世,卻說:「我母親在等著我。」你則用那句話反問他:「你母親在等你?」或說:「我很高興你和母親這麼親,願意多談一些嗎?」

‧對臨終者所說的話,接受它、相信它吧。如果他說:「我見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就回答:「我很替你高興,我可以看出那讓你多麼快樂」。或說:「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最近情況如何? 願意跟我多說一些嗎?」

‧別爭辯或挑釁。若你說:「你不可能見到你母親的,她已經過世十年了。」將會加重臨終者的沮喪和孤立感,甚至使他不願意進一步與你溝通。

‧臨終者可能運用一些來自他人生經驗的意象,例如,和他的工作或嗜好有關。飛行員會說他已經準備好下一段航程了。順著這個隱喻,問他:「你知道會在何時離開嗎?」或「機上有沒有你認識的人?」或「我可以做什麼,幫助你順利起飛嗎?」

‧若你無法了解,就承認吧。你可以說:「我猜你是想告訴我某件重要的事,但是我想破了頭,還是不懂你的意思。請別對我失去耐性。」

‧別催促他。讓臨終者自己控制這次談話的廣度與深度。他們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經驗。當你催促他說,會讓他更加灰心,不知所措。

‧別讓臨終者有失敗的感覺。若他提供的資訊,實在太混亂,或是表達得太過模糊,請讓他明白你感激他的努力,可以說:「我可以看出你難以描述這個經驗,但是我很感謝你願意和我分享。」或「我看出你有點累了(或有點生氣了、有點灰心了),我們晚一點再談,會不會比較好?」或「不必擔心,我們繼續努力,可能會成功的。」

‧若你不知道該說什麼,就別說話。有的時候,最好的回應,只需碰著他的手就好,再或者對他微笑、撫摸他的額頭。觸碰,往往表示出非常重要的意思:「我陪著你。」再不然,你也可以說:「真有趣,讓我想一想。」

‧有時候,臨終者會選一個看起來不太可能的人,去吐露心事。臨終者常想對他們覺得安全的人,表達重要訊息,他們不會因為他的坦白而感到不舒服或想要躲開。

若你是外人,卻被選來擔任這個角色,請盡可能溫柔且完整地將訊息轉述給適當親友。他們可能更能聽出訊息裡的真意,因為他們很了解他。

若你得到的訊息,落在「我現在的感知經驗」的範疇,他們可能會讓你知道:臨終之路並不孤單,正前往另一個地方,預見自己將去向何處,所以覺得很自在;而且他們有可能知道離去的確切時刻。

當這種臨死覺知愈來愈強,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會轉化成安寧與舒適。所有見證這種轉化的人,同樣會感到寧靜。

若你聽到的訊息,落在「我需要什麼才能安寧離去」那一類,他就是在請求你幫他完成意義重大的事。

如果情況恰當,請把這個要求轉述他人,尋求協助。你可以對臨終者說,你察覺到那個要求相當重要,而且很努力要幫他完成心願,時時向他報告最新進度。

若你無法達成那個要求,請誠實以對,並且表示你很同情他的失望。若你獲得的訊息是「選擇時機」,要了解一件事:如果臨終者希望你在他死時可以在場,你可能就會在場;如果他不要你在場,你可能就不會在場。

所以繼續做你該為生者辦的正事吧,別擔心你到底要不要在場。而且屆時你無法在場,也不用覺得遺憾。

把它當作是臨終者的選擇吧! 那可能是他要送給你的禮物──不想讓你目睹他的死亡。

若臨終者表達需要作信仰上、道德上、私人關係上的和解,請盡可能幫他完成。對他說你會想辦法幫他尋求和解,並且描述你正在做什麼事。若無法成功,要溫柔且誠實地對他說明。

若你解讀的訊息落在「被拖住」那一類,請複習所有類別的訊息,再加上你先前和他的溝通,看能否找出什麼遺漏的因素。記得對臨終者解釋,你正試著了解該幫他什麼。

若臨終者的狀況不差時,則可以談論他的夢。這種情況下,死亡通常不會很快發生。

解讀夢境並不容易,何妨問臨終者覺得那個夢代表什麼,思考那個夢所反映的心情與感情為何? 它讓臨終者覺得驚嚇、孤獨、失落、焦慮嗎?和他談一談,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以說:「在我聽來,你好像對那個夢感到害怕。」或說:「有什麼事嚇著你嗎?」若你能辨認出夢境的隱含情感,就能幫助臨終者了解他自己的需求。

給照護者的提醒

專業照護者(醫生、護士、社工、牧師)和其他照護臨終狀況的人,可能會受益於以下的建議:

‧請用包容、開放的態度看待臨死覺知,它並不只發生於安寧院,還可能發生在醫院、居家照護、安養中心、急診室、加護病房、心臟重症室、小兒科病房,或任何有人臨終的地方。

‧與同事談一談臨死覺知。將這種現象以圖表記錄在病患的病歷上。我們檢視病歷上的圖表時發現,很少有員工用圖表記錄這個重要資訊,儘管那個現象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經驗實在讓人難忘,」有護士說,「我直覺會發生某件不尋常的事,可是我沒有把它記在圖表上,因為我不想讓同事認為我很奇怪或愚蠢。」這種無惡意的沉默,會讓其他專業照護者失去了解臨終者重要需求的機會,而無法對之做出回應。

‧要辨認出臨死覺知和瀕死經驗的不同。當病患有臨死覺知時,他們在臨床上並不是死亡狀態,這種意識通常是經過一段時間,慢慢產生的,而且常在這種意識下還能說話,表達出他們從那個意識得到的領會。你可以幫他們把這訊息分享給其他人。你自己也能從中得到領會。

‧最重要的是,請別禁不住溝通的快感而隨意加入。你無權那麼做,也不是你的光榮。你的任務只是教導家屬如何傾聽、理解、適當回應臨終者的訊息。

親友們分享這個訊息後,也許就能用比較正面的態度看待這個負面的消息,而在此刻與以後,得到某種程度上的寬慰。他們或許也能找到新的人生意義,和死亡價值。

我們不能拿我們從臨死覺知得來的領會,當作一種試金石,以為它能緩和所有的死亡;也不能拿它當作仙丹,以為它可以治癒任何死亡所帶來的傷痛。

不過,臨死覺知所含的訊息的確提供一個較大的格局,死亡在這個格局之中,不再被看成一個寂寞的、恐怖的、銳不可擋的事件,同時,親近臨終者的人也可以從那個無法避免的死亡,找到一個不斷湧出安慰的泉源。

但願我們對臨死覺知的解釋,以及為了加強重點而提到的故事,能幫你用和我們一樣的態度,看待臨終者。

請別再將他們當成無聲接受噩運的人,而是看作我們的良師;他們不是陰暗的影子,而是光明的燈塔;他們不是讓人可憐或蔑視的對象,而是有指引能力的人。他們讓我們認知,有一個現世以外的世界存在。

我們很榮幸自己有這個特權,認識這些臨終者和他們的家屬,而且慶幸自己可以照護他們,為他們提供些許舒適。他們的教導讓我們開竅,我們的人生也脫胎換骨了。謹獻上此書,紀念他們。@(本文結束)

摘編自 《最後的擁抱: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家屬的溫暖叮嚀》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