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守信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不太喜歡曹操,覺得他雖然卓有智謀,也能容人,但狡詐無比。我雖也不喜歡曹操,但卻覺得他在守信方面卻值得讚美,堪為天下人的榜樣。

書中記載,關羽因劉備兵敗不知所蹤,為了保護兩位皇嫂,與曹操訂約三條後而降。三條為:「一者,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愛極關羽的曹操當即允諾。

曹操得到關羽後,真是盡其所有希望將其留下。但後來關羽聞知劉備下落後,便掛印封金,留下書信辭別曹操。曹操手下戰將欲去追趕,曹操阻攔,說道:「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進而對手下戰將張遼說:「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而後,關羽過五關斬了曹操的六員戰將,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應關公,就不可失信而阻止手下人追趕。

曹操深知守信之重要:要奪取天下,贏得天下人之心,不守信焉能服眾?那麼何為「守信」?從所舉曹操之例來看,所謂「守信」,就是要「講信用」、「守諾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誠實不欺」。

至聖先師孔子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不守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他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認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則人任焉」)。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大車轅端與衡相接處的關鍵),小車無軏(小車轅端與衡相接處的關鍵),其何以行之哉!」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車子沒有輪中的關鍵一樣,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談到統治者怎樣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時說:「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國家對老百姓不講誠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對老百姓講誠信,才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因而,大到國家統治者,小到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可以不守信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位老師上課時,提早走進教室,那時他看到一名他認為很優秀的學生,打開別人的書包,以舊筆換別人的新筆。這樣的行為讓他很失望,從而整個學期對那位學生的態度越來越凶。
  • 有天,一個蘇格拉底的學生匆忙的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的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像不到的……」「等一下!」蘇格拉底果斷的制止他「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 《忠孝經》裡詳細敘述了徐子奇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死後成了神仙的事跡,十分動人。
  • 我從很小的時候起,母親就告訴我們做人必須做一個好人,要心慈心善,做事情首先要想到處處為了別人的方便,要多為別人著想,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接下來母親就一遍一遍的給我們講天惠村裡的一位善心人得善報的真實故事。
  • 當和別人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你會用什麼方式去解決呢?你會用以惡制惡的方式來討回公道呢?還是用以德報怨的方式,讓敵人變成朋友?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個心靈故事。
  • 以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個家境不太好的書生帶著一個小童進京趕考。途中見一個年輕人躺在路上。書生上前查看,才發現這個年輕人已因突發病死去。書生打開他的隨身包裹,裡面只有一些書和10錠金子。
  • 清大鄭姓學生霸佔博愛座,遭七十三歲美國華僑胡姓老翁的提醒,鄭反嗆老翁「Shut up(閉嘴)!」還比中指。老翁氣得大罵沒教養,鄭一怒之下揮拳打老翁,雙方鬧上派出所。這是甚麼社會?老人要學生讓座還被打,真是教育失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