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專題報導)台灣教育偏重精英學習,長期沒有成就感的孩子容易放棄學習,在校成績也被排斥、邊緣化,不受重視。這時不妨從未被開發的潛能來協助發展,比如這孩子很會說話,或是具有領導能力的特質,只是把這能力運用在群聚滋事,如何教導把其優勢運用在合宜的場合裡,就能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質。
勵友教育中心主任吳益豐提到,國中階段為人格養成重要時期,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無法管教而交給學校,但學校會以課餘時間無法看顧,而又推給社會;但社會局又認為,受到暴力、家暴等需要保護情況才可以強行介入安置,加上並未觸法無收管之必要,因而形成三不管地帶,等於是被放棄的一群。
這時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找回他的自尊與成就;他舉例,如果學校課業不佳,但很愛表現,可以教他魔術在班上為同學表演,從同學眼中的佩服驚嘆中,就可獲得成就感,進而引發他的學習動機,建立信心。
真誠關懷 找回認同歸屬
社工人員長期與這些孩子接觸互動,也建立起良好的友誼,吳益豐舉例,一位被輔導的孩子小仁,是幫派中的小老大,常常要去執行上頭指派的「任務」;被列為長期關切輔導對象。
有一次因為他的生日到了,長期輔導他的社工想給他一個驚喜,便買蛋糕、唱生日快樂歌、寫卡片給他慶生,場面歡樂又溫馨。一慣冷酷的小仁感性的說,這樣的情景他從未體驗過,因為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任何人為他過生日。
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在這個孩子生命成長過程中卻沒有人為他做過。吳益豐談到,現在小仁已退伍,有空也常常來拜訪輔導他的社工,也從他身上看到轉變的過程。
吳益豐談到,這些被體制所放棄、讓親友頭痛的孩子,只要真心關懷理解,他們才會逐漸會分辨,什麼才是真正對他最好的,而找到最想要的認同與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