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音樂美國名人堂 華裔女性第一人吳菡

潘美玲
font print 人氣: 3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2011年12月5日晚,在紐約林肯中心,「音樂美國」(Musical America)雜誌社為被評選出來的年度最佳音樂家、作曲家、指揮家和器樂演奏家舉行頒獎典禮。擔任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藝術總監的吳菡和先生大衛.芬克爾(DavidFinckel)雙雙被評為2011年最傑出的音樂家,吳菡成為在過去50年裡獲得這項榮譽的第一位華裔女性,也是繼馬友友以來第二位獲次殊榮的華裔音樂家。

《音樂美國》評出的年度最佳音樂家獎,是美國古典音樂界的至高榮譽,從1960年以來,它涵蓋了半個世紀來在美國和世界範圍內最有聲望和影響力的音樂家,從伯恩斯坦、特拉文斯基、斯特恩到魯賓斯坦、卡拉揚和馬友友,他們都是古典音樂界的標桿人物。

殊榮獻給古典音樂事業

在12月5日晚林肯中心舉辦的頒獎儀式上,人們紛紛向鋼琴家吳菡和先生、著名大提琴家大衛.芬克爾表示祝賀,他們的相片也成為《音樂美國》年度雜誌的封面,被陳列在頒獎儀式上。

在接受頒獎的簡短演說中,熱情大方的吳菡表現出了華人在榮譽面前的傳統美德——謙遜,不自居,不自傲。她說,這項殊榮不是屬於她和先生的,而是屬於他們所深愛的古典音樂事業,和所有為之而努力的同事們的。

吳菡和先生不僅是傑出的演奏家,還在美國音樂界的重要組織擔任藝術總監,如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及加州門羅音樂節。

在當今社會商業利益的壓力下和流行文化的衝擊下,他們堅守古典音樂的陣地,大膽創新地為古典音樂打開新的發展空間,為古典音樂培養更多的聽眾。他們還建立了第一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個人唱片公司AristLed,不受商業利益驅動的經紀人的制約,直接和大眾建立溝通、教育和聯繫的互動關係。

大衛. 芬克爾是著名的大提琴家,他是美國著名艾默森弦樂四重奏的主要成員,曾在九個格萊美獎和三個留聲機獎的獲獎作品中演奏。

在頒獎典禮上,他幽默地說,他和吳菡在音樂上的合作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婚姻,並且誕生了一個寶貝女兒。

芬克爾說,他和吳菡都是很理想主義的藝術家,在理想和現實的距離中,他們力求忠實於音樂,不為外界環境所左右,並努力尋求和更多的聽眾分享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藝術沒有止境,堅持不斷地在藝術上發展和提高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無論我們有多大年齡,擁有多少榮譽,都不會停止努力,讓自己不斷提高,成為更好的藝術家。」

期望培養有素養的音樂家

吳菡表示,在亞洲,很多人都覺得演奏得快就是好,培養學生也是以熟練和技術為主,但是一個東西,如果沒有內涵,就像看馬戲一樣,只是給人娛樂的,卻不會打動人。只有快速的彈奏,是遠遠不足以使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家。真正的音樂家,他們的演奏是打動人的,是會讓人落淚的,「我們應該培養可以承載音樂使命的音樂家,這需要對古典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具備很深刻的認識。」

吳菡表示,音樂是一種對話和溝通,尤其室內樂,能充分體現一個人的音樂素養,她希望能把這種藝術形式推廣到亞洲,因為這種藝術形式能造就和培養出真正全面的音樂家。

作為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藝術總監,吳菡把林肯中心室內樂的音樂教育項目移植到韓國,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是第三年了,今年我們會舉辦重大的音樂節,會有更多的人來參加音樂會,韓國的年輕音樂家對室內樂的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在音樂造詣上變得更成熟了,這是三年來不斷努力的結果。」

吳菡表示, 音樂教育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培養一個人的音樂素養和文化底蘊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速成的事情,需要精心的、持久的堅持和努力,才會開花結果。所以培養音樂家是需要有遠見的。

芬克爾贊同地說, 培養下一代的年輕的音樂家對他來說,是最有意義、也是最令他感到快慰的事情。「每一個成功的音樂家,都能列舉出那些對他們的人生和事業產生過重要影響力的人,音樂和藝術是代代相傳的,我們今天在音樂教育中所做的一切,就好像在花園撒種一樣,為未來的音樂家播種成功種子。」

吳菡說,作為一個出生於臺灣的中國人,她的中國文化背景是她在西方世界成功的重要因素,「勤奮、努力、自律是中國人的傳統,使我受益良多,在西方社會裡,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和我的中國家庭的文化背景分不開的。」

無論她的演出活動和國際旅行多麼繁忙,吳菡每年都要回臺灣陪母親小住一段時間,盡中國人傳統的孝道。當記者問她如何過聖誕節時,吳菡微笑著說,「我會回臺灣看媽媽。」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55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她的雙眼聚焦在天空時,對飛行的熱愛陡然萌芽。張瑞芬不但是一位天生的飛行員,也天性大膽並充滿冒險精神。她學習了特技飛行,並在加州海岸線社區活動中征服了大量觀眾……通過飛行,張瑞芬藐視了萬有引力及文化和性別的偏見。
  • 她的父親是得過十幾個金馬獎的資深電影工作人、前南強電影文化企業創辦人祁和熙,大弟是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台灣電影明星向雲鵬。出身電影人家庭,旅美四十年,祁德萍在走過近半人生道路之後,最終回歸影視事業,推動《葉問》在美國上映、發行,間接宣揚中華文化。
  • 金雅梅(Dr. Yamei Kin,1864~1934)又名韻梅,生於浙江寧波一個長老會牧師家庭,畢業於美國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北洋女醫學堂創辦人。
  •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教授 孫賢和,在FT中文網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概述民初才女林徽因之後,清晰的展現了一個家族中不同女性的命運,同為名門之後的林櫻出國便學有所成、名滿天下。而同樣擁有才華的林冰留在國內,經歷了文革的摧殘,以及所留下的後遺症,引人深思。
  • (shown)「一日一蘋果」曾是一句養生口號,在喬布斯帶有東方特質、講求人性需求的創意下,新時代「一人一蘋果」的潮流口號也在世界掀起陣陣浪潮。當世人流連在蘋果帶來的新體驗時,喬布斯安靜離開了人世……
  • 以「幾米」品牌經營的周邊商品,一年創造10億臺幣產值,是近年來最成功、具代表的臺灣文創作家。一場病,讓幾米走進創作。他用繪畫面對死神擦肩而過的恐懼,即使無助無望抑鬱難擋,他仍以善良的心、溫柔的筆,畫出生命的光亮。孤寂卻溫馨,他的繪本療育著自己,安慰了無數苦悶的心靈,也意外走進一片文創之林。
  • 有時一天完成一張畫,有時三天才完成一張,幾米說:「我真的覺得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要花很多、很多、很多的時間,經歷很多、很多、很多的折難。」「好像世界上並沒有真正所謂簡單的事。」不想塑造天才般的形象,幾米希望懷有同樣夢想的人,能踏實實踐。
  • (shown)許多產業在參加故宮文創研習後,深感故宮博物院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大寶庫,典藏的文物都蘊含無限的創意活水…
  • 欣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雙十國慶大典,中樞於台北總統府前廣場舉行隆重慶祝儀式,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旗海飄揚下,國人充滿欣喜情緒高昂,緬懷先烈感動莫名。尤其是今年扶老攜幼返國參加國慶的僑胞人數爆增,他們紛紛表示:在建國百年雙十國慶日不能缺席一定要回來。馬英九總統在大會上揭櫫政府自由、民主、均富的治國理念,正是實踐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建國的理想,最後馬總統帶領全體振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台灣民主萬歲。透過電視衛星畫面我們也可看見,全球各地熱愛中華民國的僑胞們,亦利用假日在僑居地擴大舉行升旗典禮,當大家目送美麗的國旗冉冉升空迎風昂揚之際,人人心中默禱中華民國國祚永固國運昌隆。值此舉國歡騰國恩家慶的光輝十月,觸景生情追憶感懷兩位愛國音樂教育家:李抱忱博士與先父計大偉教授。
  • 一位年僅22歲的華裔女孩,不僅在世界六國創辦17個分支機構的跨國組織,並且在瑞典和英國獲得嘉獎;墨爾本一家商業家雜誌兩度頒予年輕企業家獎,更榮獲2010年度「澳洲的驕傲」勳章之維省年輕領袖獎The Pride of Australia Medal),還獲得2011年度「澳洲國家青年基金會」的「青年行動獎學金」和丘吉爾基金(Churchill Fellowship)的資助,得以周遊列國擴展版圖。她就是澳洲墨爾本大學本科生瑪麗塔‧陳(Marita Che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