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為何醫師愈來愈愛用塑膠

蘇珊.弗蘭克 Susan Freinkel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聚氯乙烯最大的促銷點之一是人們假定它具有化學穩定性。

如《現代塑膠》在一九五一年一篇以<為何醫師愈來愈愛用塑膠>為名的文章中指出:「任何與人體組織接觸的物質…必須具有化學惰性且無毒害。」並且需要與人體組織相容,又不會被吸收。

聚氯乙烯符合了這些條件。然而在一九六○年代及七○年代初期,一連串事件逐漸瓦解這項無毒的假設。

一開始,人們發現用來製造聚氯乙烯的主要化學物質─氯乙烯氣,比最初假設的更危險。

美國固特利奇公司(B.F. Goodrich)位在肯塔基州路易士維爾市聚氯乙烯工廠中的醫師,在一九六四年發現工人開始出現肢端骨質溶解症(acroosteolysi)s,一種會導致皮膚病、循環問題和手指骨頭變形等的組織性病症。

接著在七○年代初,歐洲研究人員發現氯乙烯會致癌的證據。

如大衛‧羅斯納(David Rosner)及吉羅德‧馬克維茲(Gerald Markowitz)在《欺騙與否認:工業污染的致命政治學》(Deceit andDenial: The Deadly Politic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一書所揭露的,最初乙烯塑膠工業界隱瞞了低劑量氯乙烯能導致老鼠罹患肝癌的研究結果。

直到在一九七四年,當固特利奇廠的四名員工死於罕見的肝癌,肝血管肉瘤時,真相才被揭露。《滾石》雜誌一位作家將路易士維爾的工廠比喻為「塑膠棺材」。

路易士維爾事件的真相雖然非常駭人,所描寫的卻是一項人們熟悉的環境危害,這項危害起源於危險的工作環境條件,且大幅限制在工廠內部。

假使氯乙烯會使聚氯乙烯工人罹患癌症,工廠環境條件就必須改變,工人才不會暴露於危險中。

經過非常具爭議性的法令規章爭戰後,新成立的職業安全衛生署訂立了嚴格的門檻,大幅限制了工人暴露在化學製品中的程度。

(法條規定將可接受的暴露程度,從百萬分之五百降到百萬分之一。)工業界咆哮不滿,宣稱要符合新規定,將要花費高達九百億美元,但是到最後,使工廠更安全的措施只花費了兩萬七千八百萬美元,是原估計值的零頭而已。

從此,乙烯塑膠工人中就不再出現血管肉瘤的案例。

氯乙烯醜聞正在發展的當下,另一種研究則指出一個更隱伏,也更難確定的風險,即聚氯乙烯的添加物會從普遍使用的產品中滲出。

一九六九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毒物學家勞伯‧魯賓(Robert Rubin)及魯道夫‧傑格爾(Rudolph Jaeger)在一項關於老鼠肝臟的實驗中,意外發現這個問題。

他們用裝在聚氯乙烯血袋中的血液灌注老鼠肝臟,結果發現某種不明合成物明顯干擾了實驗。羅賓要當時還是研究生的傑格爾找出那神祕合成物是什麼。

傑格爾發現那是DEHP,添加到用來製造血袋與導管的聚氯乙烯中的塑化劑。他很快就發現DEHP成分占血袋重量的百分之四十;在導管中的重量可高達百分之八十。

這種添加物並未透過原子鍵與組成聚氯乙烯的分子長鏈連結在一起,這意味著它能輕易遷移位置,在血液或脂質的環境中更是如此。

32當時羅賓和傑格爾都不知道DEHP是否有毒,但是對於追蹤研究的結果既驚訝又警覺,因為他們在儲存的血液和曾經接受輸血患者的組織中,發現了微量的DEHP。

當傑格爾將紀錄這些研究結果的第一篇論文送到《科學》期刊發表時,編輯拒絕刊登,告訴他除非能證實這項化學物質有毒,否則它是否進入人體內並不重要。

傑格爾大膽地回電給編輯,並且說服他刊登這篇論文。傑格爾回想說:「我告訴他,『看看鄰苯二甲酸鹽和聚氯乙烯在社會上的使用程度吧。這篇論文值得刊登,因為必須讓科學家知道從塑膠滲出濾出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不久,美國心肺研究所(National Heart and Lung Institute)一位化學家提出報告,他也在為數一百人的血液樣本中,發現DEHP及其他鄰苯二甲酸鹽的殘跡。

而且這些人並未經由工作或接受輸血而暴露在化學物質中,他們只是一般的塑膠製品消費者;這些人可能是透過從汽車到玩具、壁紙、電線等成千上萬種日常用品,接觸到鄰苯二甲酸鹽。

《華盛頓郵報》在一九七二年報導這項發現時,公開宣佈:「如今人類也有點塑化了。」

但是「有點塑化」究竟意謂了什麼?

在當時,大家的共識是:意義不大。塑膠製造商早就知道添加物也會從聚合物中滲出,但是堅持人類暴露的量並未大到足以造成傷害。

在仔細研究過DEHP和其他鄰苯二甲酸鹽之後(主要研究對象為成人),獨立毒物學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

他們發現在高劑量下,這些物質會對齧齒類造成天生缺陷,會在老鼠和小鼠體內誘發肝癌,但這只會透過一種極少影響人類的機制產生作用。

當我聯絡羅賓和傑格爾時,很訝異地發現他們各自下了同樣不值得擔心的結論。

如今已經退休的羅賓說他花了許多年研究DEHP,只找到一項有關的危害事件:在越戰期間出現一個罕見的現象,處在休克狀態的傷兵,在接受從聚氯乙烯血袋輸送的血後死亡。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這種物質能在肺部促發致命的免疫反應。羅賓說,除此之外,他得到的結論是DEHP和其他鄰苯二甲酸鹽「該怎麼說呢?就和雞湯一樣無害。」

當時還有些持相反意見的聲音,但多數反映出來的,是科學家對於工業用化學物質愈來愈普遍,及對人類與這些物質親密的接觸方式感到不安的籠統感受。

一切要等到毒物科學發生重大變化,以及一位科羅拉多州女性在晚年改變事業跑道後,這些反對聲浪才會受到注意。@(待續)

摘編自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