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台灣校園霸凌動搖國本 五大因素釀禍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06日訊】(新紀元週刊記者吳涔溪採訪報導)編者按:桃園縣八德國中60多名老師集體向立委陳情,要求撤換校長,掀開台灣長期以來的校園霸凌問題。教育界人士剖析背後有五大因素造成,現在不處理,恐怕將威脅台灣競爭力。

12月21日上午,台灣位於桃園縣的八德國中出現一陣不尋常的騷動,來了一位「稀客」,是教育部長吳清基專程從台北市趨車而來,解決「事態嚴重」的校園霸凌問題。

八德國中發生女學生遭同儕脫衣霸凌,就連老師都被霸凌,學生揚言要拿槍對付老師。校長於家穀也置之不理,警方吃案,最後逼得校內60多名老師集體向立委陳情,要求撤換校長,整起事情才浮上檯面,震驚台灣社會。

「這所國中的霸凌問題,其實已經很多年了」,一位桃園縣地方人士這麼說,似乎見怪不怪。但吳清基可不這麼想,他要求全台灣各校處理校園霸凌事件要視為「大事」,比照SARS和H1N1防疫重大工作模式通報。也有監察委員介入調查,公務員是否失職。

貧富差距擴大 埋下校園霸凌隱憂

教育界人士認為,霸凌事件潛伏台灣校園已久,已經到了瀕臨「動搖國本」的地步。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就擔心,「現在不處理,台灣未來會越來越走下坡,越來越亂,社會治安、人心互動不良,台灣競爭力將如何提升?」

八德國中事件掀開台灣長期以來的校園霸凌問題,教育界人士剖析,共有五大結構性因素釀禍。

全國教師會祕書長吳忠泰指出,傳統的肢體霸凌行為,多發生在人口快速成長、新舊雜陳、人際脈絡尚不健全的城市,例如土城、八德、蘆洲等。山區偏鄉、班級數在6班以下,人際脈絡單純、治安良好的離島地區,社經條件平均的城市如台北市,肢體霸凌則相對較少。

吳忠泰也發現,在家庭支持高度不足、作息不正常,容易與校外或其他班級的人士串連,比較容易成為霸凌者。華梵大學講師張國城認為,台灣社會正逐漸走向貧富差距,社會資源分佈不均,霸凌者或是被霸凌者,可能其父母在經濟和社會地位就是弱勢。

教師及家長的功能失靈

台灣還有族群問題,張國城說,台灣社會歧視外籍新娘,媒體廣告影射嘲笑菲傭,對外勞外傭大家看不起他們,他們的孩子就是被霸凌的對象,久而久之,他們可能就團結起來去霸凌另外一群人。

「如果社會充滿霸凌,就不能怪校園充滿霸凌。」張國城說,因為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有權力的人肆無忌憚的欺負或掠奪少數人利益,校園就會如法炮製」。

張榮輝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師不師、生不生、長不長」。師生間沒有界線,當學生的朋友是好事,但是,當學生犯錯時,老師不扮演「諍友」的角色,不教甚麼是對的,也無法當學生模範;學生不愁吃穿,除了升學,沒有目標;家長一聽到孩子被處罰,就衝到學校找老師理論……。

「霸凌都是由小而大的,孩子一開始從嘲笑、錯怪,沒有積極處理才釀成欺凌事件。」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說,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為一點小事無法紓解,而去捉弄別人,教師能否在萌芽階段掌握,是霸凌現象是否會發生的關鍵。

新科技的普及,也是值得關注的因素。張國城指出,青少年想要找朋友、聊天,幾乎都是透過網路,在網路的世界中,沒有上下尊卑,你想說、愛說甚麼、好的壞的都可以往上PO。現在即使在學校,拍到甚麼畫面,不用轉檔,透過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即時上傳。

媒體應該多報導正向新聞

台灣的校園霸凌問題,解藥在哪裡?吳忠泰認為,社會應該重新反思,人民納稅由政府公辦學校的核心價值究竟何在?如何保障學生的受教權,以及免於霸凌威脅的環境?「如果只是為了升學考試,那和補習班有甚麼兩樣?」

張榮輝認為,學校是整個大社會的縮影,「社會本潛藏強凌弱、眾暴寡,結黨結派、多數者佔上風,我們必須反思大人給孩子甚麼樣的示範?」他更批評媒體亂象,充斥著八卦、聳動、血腥的畫面,多過於溫馨、動人、感動、愛的正向新聞。

落實到教學現場,全國教師會主任委員黃文龍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肯定每個孩子的價值。「孩子每個人都有價值,要肯定他們的價值,而不是唸書念不好,就不是好孩子,就忽視他,放棄他。」

但是,在教學現場要落實「一個都不放棄」談何容易,特別是要處理霸凌案例,又要照顧其他的學生。黃文龍強調,「老師不是萬能,一個霸凌的學生都喊要對老師嗆聲,老師可以做些甚麼?」專業輔導和社工人員的人力不足,是目前校園霸凌頻傳的主因。

但是,很多家庭失能的孩子,教師處理起來困難,除了應加強社工輔導老師進入學校之外,霸凌事件演變成家長之間的糾紛,彼此互不相讓,相互嗆聲。

謝國清認為,「家長會」應具有協助溝通的功能,因為家長會的成員其實也是社區內的「鄰居」,原本鄰居關係比較好講話,但是,人與人的關係已經疏離,藉由這次事件,重新定位家長會的功能,回到家長間彼此關懷的關係當中。◇

本文轉自205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07/8889.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