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師生之間

艋舺少年翻版 博士老師教無類

【大紀元1月19日報導】找回廖國豪們系列報導(2)(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19日電)在教室裡賣力講課的實習老師沈延諭,即使面對血氣方剛的學生爆衝,他也不放棄拉住每個孩子的可能。在他們身上他看到當年的自己,那一雙雙怒火中燒的眼神,背後是徬徨無助。

今年34歲的中山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沈延諭笑說,他青春期的叛逆程度,可不輸他班上的學生。

國中時的沈延諭個性叛逆、不服輸,國一開學第1天就和班上「耍老大」的同學相約在學校後巷「單挑」。由於經常打架鬧事,國三時為了怕校外人士尋仇,他還在抽屜裡偷偷藏了兩支尖銳的玻璃片。

「如果再偏個2公分,我可能會遺憾一輩子」。他說,有一天早自習一進教室,發現自己的桌椅都被搬走,地上還塗滿咒罵字語,追問之下和同學扭打起來,混亂中隨手拿起玻璃片猛刺對方,對方當場血流如柱緊急送醫。後來他才知道那名同學脖子上的傷口離頸動脈只有2公分之差,他差一點就鑄下無法彌補的大錯。

是什麼力量馴服桀驁不馴的他?沈延諭說,他就讀桃園復旦高中時,還是一樣常闖禍,打架、飆車、翹課,甚至半夜去KTV唱歌後,打電話叫老師來付錢;這些荒唐的舉動,看在當時國文老師馬叔智眼裡,只是一種渴望別人關注的表現。

沈延諭還記得,馬老師平常不斷苦口婆心勸他要唸書,為了不讓其他老師懲處他、當掉他的成績,馬老師常常會「打他給別人看」。這種「另類的保護」,卻是沈延諭在離開學校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環境是改變1個人最大的因素」。沈延諭說,雖然國中、高中不斷闖禍,不過他在退伍後重拾課本、就讀東吳大學時,發覺身邊的人都在認真規劃自己的未來,有的要出國、有的要考研究所,比同班同學「晚」了2、3年唸大學的他,大四那年開始「發奮苦讀」。

在高中實習的沈延諭坦言,班上有幾個問題學生就跟他當年一樣,因為課業表現不好,只能用「廉價」的失序行為,引起別人的關注,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不會允許你傷害別人,也不會讓你傷害自己」。面對學生的失控行為,人高馬大的沈延諭從不讓步,他總是先設法壓制學生的爆衝舉動,等到學生冷靜後,再私下跟學生單獨溝通,努力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會聽你說話,老師不會放棄你」。

他說,這些孩子要的只是多一點關懷和肯定,老師不能成天只是記掛著學生的學科成績,而是要引導1條「可能的路」給孩子們,鼓勵他們發展自我,也許是撞球、也許是電玩,誰能料得準這些課業表現差強人意的學生,不會是下個台灣之光?

在昏暗的燈光下點起1根菸,沈延諭的稜角之間隱約還有幾分當年的戾氣。回想過去的輕狂年少,他常常用他自己的例子跟學生分享「如果人生可重來,我絕對不會再做一樣的事情」。

就像他不經意的無奈感嘆,「別人是大學畢業就可以當老師,我卻是晚了10年才來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