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09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宋碧龍台北報導)台灣醫學研究有新的突破,台師大教授陳家俊和成大醫學醫師謝達斌所組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例的「雙功能分子標靶奈米顯影劑」,可同時用於核磁共振(MRI)與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大幅降低病人注射多種顯影劑的痛苦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且大幅縮短治療時間,將為未來醫學帶來突破性的精準醫療效果。
「雙功能分子標靶奈米顯影劑」這項創新研究成果在今(29)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化學學會會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並受到主編史坦教授推薦成為當期封面代表文章。
成功大學醫師謝達斌表示,現今各大醫院大都使用電腦斷層(CT)與核磁共振(MRI),配合顯影劑來使用偵測,民國97年健保局統計電腦斷層掃瞄使用人次為102萬人,核磁共振使用人次為35萬人,其中病患自費最高者每劑(顯影劑)達新台幣6,300元。
台灣師範大學陳家俊教授表示,運用這種創新鐵鉑奈米粒子顯影劑,它可以注射一次,兩種顯影的效果都會出來,而且可以在兩種斷層掃瞄中找出腫瘤「立體位置」,更能精準的解析細胞內基因的表現,非常準確。
謝達斌指出,使用CT或MRI是現代最常用的臨床診斷,但病患必須施打多種顯影劑,才能診斷出病處;對病患來說,除了需等待顯影劑排除外,更需承受多種顯影劑帶來的不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後遺症等風險。
謝達斌舉例,過去治療癌症,在開刀切除癌細胞前後,化學治療的藥物是用統計和臨床經驗決定用藥種類,而未來醫學使用雙重顯影劑檢驗後,可以清楚定義腫瘤的分子表現,決定用哪一種化療的藥物,不會有「亂槍打鳥」的現象,而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研究團隊表示,新穎雙重分子顯影劑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檢測方式,這項研發成果已在申請專利,近日將尋求與製藥界的產學合作機會,未來可投入近50億美元的醫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