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出生地水落石出

琴心
font print 人氣: 120
【字號】    
   標籤: tags: ,

張三豐究竟出生在哪裡,眾說紛紜,史料上也是撲朔迷離,甚至有網友大談張三豐是小龍女的兒子,簡直到了風馬牛要相及的地步。張三豐歷史上確有其人,因為他是活神仙,有超常的神通,所以後來有些人不能認識,反以為是傳說了。不過再傳,也不可能是金庸書中虛構人物的兒子。

張三豐活了200多歲,居無定所,雲遊四方,容易使人們把寄寓之地,錯弄成籍貫,這在道教歷史人物中,也有先例。其籍貫文獻上的記載眾說不一,但是多數文獻都主張是遼東人,而遼東懿州在文獻中占了主導地位。除此,遼陽、義州也是與張三豐交遊過的人在文獻中提到過的,張三豐《雲水集》詩中,有《登華表山》、《游遼陽諸山作》、《遼陽積翠村》等詩四首,說明張三豐的確到過遼陽。這三者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經過專家周密的考證,張三豐的籍貫真相可以說已經完全水落石出了。張三豐出生在遼陽省懿州路義州望平縣(後劃歸廣甯路)粱漁務,即今遼寧錦州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

據《遼陽縣誌》記載:“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遼陽為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行省直轄7路1府,屬州12個,屬縣10個,另有驛站120處。行省轄遼陽路,省、路治所均在遼陽市老城區。遼陽路領遼陽縣、蓋州、懿州。”

《阜新縣誌》記載:“元代今阜新市南境為廣甯府路轄地;中間大部分地區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治所在今遼陽市)。至正二年(1242年)正月,復升懿州為路,懿州在元代成為政治、軍事重鎮,遼陽行省在至元、皇慶和至正年間三次從遼陽移治懿州。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今阜新市境內的懿州設廣甯後屯衛。永樂八年(1410年)廣甯後屯衛遷治義州(今義縣)。”

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考證:遼東懿州,治所在今阜新縣塔營子。轄今彰武、阜新、新民、義縣、北鎮、黑山等地。

歷史學家李樹基先生考證:張三豐自稱“某乃懿州粱漁務人氏”。張三豐生於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四月初九,父張仲庵,壯負奇器(抱負很大)。元太宗開科取士,張仲庵既蟾宮折桂。然張仲庵性素恬淡,無意宦海,終身於林下。母林氏,名門閨秀,能詩善畫。張三豐五歲開蒙,在父母潛移默化之下,再加張三豐有過目不忘、瞬息頓悟的奇才,年方弱冠(約20歲),就已成為遼東名士。

《黑山縣誌》記載:金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89年)設望平縣於粱漁務,黑山為望平縣地。望平縣治所在今黑山縣薑屯鎮土城子。元朝地方行政區劃,以路為制。元改廣寧府為廣甯府路(今北鎮)。黑山隸屬廣甯路,仍歸望平縣管轄(望平縣治所,仍在本縣境內土城子)。至元十五年(西元l355年)改望平縣為望平軍民千戶所,後復為縣,黑山屬之。

綜上所述:張三豐出生在遼陽省懿州路義州望平縣(後劃歸廣甯路)粱漁務。黑山、義州、遼陽、遼東,實際不過是懿州隸屬關係的上級或下級而已。

 

張三豐出生懿州粱漁務(今土城子村)的其他佐證

1、張三豐少年時常“腳踏蓮花,習文研武”

據《明史》載:“張三豐,幽北遼陽懿州人(彰武西南)。生於元初蒙古定宗三年(1248)四月初九。據《三豐先生本傳》(汪錫齡敬述)記載,那一天,張三豐的母親林太夫人夢見白鶴自海天飛來,而後生張三豐,“時四月初九日子時也”。張三豐幼時曾染眼疾,百般醫治無效,於是父母就將其送至碧樂宮(碧落宮)出家,張三豐五歲開蒙,拜白雲禪師張雲庵為師,學全真正教。靜居七載,明曉道經,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隨手披覽,會通其大意即止。因母念子心切,三豐遂拜辭雲庵歸家。期間,常腳踏蓮花,習文研武。中統元年舉秀才,二年稱文學才識。”

張三豐曾“腳踏蓮花,習文研武”。有此可以證明,張三豐出生地一定是蓮花豐盛之地,而阜新塔營子、義縣乃醫巫閭山山脈末斷之丘陵地帶,土壤沙化不適宜荷花生長。阜新縣誌、義縣縣誌、遼陽縣誌及其它史料未見有荷花生長的記載。而自古醫巫閭山山脈及懿州方圓百里只有一處千畝蓮花湖,即:土城子(懿州粱漁務)蓮花湖。黑山縣誌有詳細記載。

據史料記載:“懿州粱漁務地處醫巫閭山角下。”遼金時期這裏就蓮花盛開,物阜民豐,並在西岸修一座土城。在土城旁,有一塊近千畝的水面,湖內數萬株自然生長的蓮花亭亭玉立,水中菱角一串串,水下魚兒成群結隊,竹杆撐著小船在湖面滑行,碗口大的蓮子被撞得擺來擺去。一派江南水鄉景色。

2、張三豐祖父攜家眷於南宋末年由江西遷入懿州粱漁務

《三豐先生本傳》(汪錫齡敬述)記載:“三豐先生姓張名通,字君寶。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故常自稱為天師後裔。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遂攜本支眷屬,徙遼陽懿州。”從風水學來看,張三豐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知天下王氣將從北起,那麼,他一定會選擇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居住。

懿州方圓百里只土城子(懿州粱漁務)蓮花湖一處如江南水鄉之仙境,張三豐祖父乃江南人氏,擇此處落腳也在情理之中。

3、張三豐一生酷愛荷花

張三豐一生酷愛荷花,這雖然與他修道有關,但是也能看出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到老年仍有朋友冷謙贈送帶有“沼中荷花正豔發”的畫。冷謙與張三豐交往甚密,瞭解他的喜好,特為張三豐而繪,贈友之物必投其所好。“沼中荷花正豔發,群仙姝采其傍”,此畫張三豐親自題記,另有其意轉贈太師淇國丘公,也見其對此畫喜歡和重視的程度。最先記載此事是《禪玄顯教編•冷謙傳》。

4、史料記載:“懿州位於彰武西南”

此說史料多有記載。從方位看塔營子、遼陽的地理位置與史料描述不符。塔營子在彰武正西偏北80里;遼陽在彰武東南300里,只有粱漁務蓮花湖在彰武西南150餘里處。據以上史料看,張三豐確係懿州粱漁務人。

5、張三豐在懿州粱漁務共居住9-10年

史書不同版本記載張三豐出生日期相差一年,有說1247年,有說1248年,大概是新舊曆推算之差。現總結史書得出的結論是:張三豐只住懿州粱漁務十餘載:

1-4歲(1248-1251年)懿州粱漁務頑童4年;5-11歲(1252-1258)千山碧落宮(碧雲宮或碧樂宮)道人;12-17歲(1259-1264)懿州粱漁務5-6年攻儒學,常腳踏蓮花,習文研武;14歲,考取秀才,第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聞,以備擢用,但其志向不在此。

未到18歲(1264年秋)就離家遊燕京(今北京),結識了當朝平章政事廉希憲,上奏推薦他做中山博陵縣令。但不到兩年,因其不羈,遂斷絕仕途之意,棄官出道後,不知所蹤。

按現在看法,懿州城屬於大城市,粱漁務蓮花泡屬於風水鄉村。一個世襲修道之家,怎會貪戀大城市的繁華?何況當時遼陽是省會城市,粱漁務距遼陽百餘里,而懿州距遼陽三百餘里。從史書記載看,張三豐18歲前,在遼東懿州的活動範圍只限粱漁務、千山、遼陽城一帶,“遼東懿州人”或“遼陽懿州人”只是大的區域概括而已,是地區稱呼。

如今,遼東懿州已不復存在,懿州城遺址在塔營子;粱漁務也已不復存在,遺址在土城子。蓮花湖水面依舊波光粼粼折射著張三豐的影子,只是近些年水面驟減,水草、蓮花大不如從前茂盛。

用現在的思維方式對過去的行政區劃可以這樣理解:土城子村歸黑山縣管轄;黑山縣歸義縣管轄;義縣歸塔營子管轄;塔營子歸遼陽管轄。塔營子曾歸彰武縣管轄,如今又劃歸阜蒙縣管轄;彰武縣歸阜新市管轄。

 

現在可以看出,爭辯張三豐出生地的,也就是在元朝時有隸屬關係的幾個地方。
按當時權利大小應該這樣排序:
遼陽:中書省(相當於今省政府駐地)
阜新塔營子:路(相當於今市政府駐地)
義縣:州或後屯衛(相當於今區或縣政府駐地)
黑山土城子:縣或千戶所(相當於今縣或鎮政府駐地)

 

現在應該一目了然了吧,這幾個地方不需要爭執,張三豐出生地與這幾個地方都有關係,只不過是行政級別隸屬關係大小的事情。有誰敢否定張三豐不是遼陽人、阜新人、義縣人、黑山人呢?即使是北鎮、彰武、新民、義縣、阜新、遼陽都說是張三豐的出生地,也無法否認,因為這些地方在歷史上都曾管轄過黑山土城子,這是事實。

現在,我們到四川或廣州出遊,總不能說自己是××村人吧,也不能說是××鎮人,也很少有人說是××縣人。我們常說遼寧人或說錦州人、阜新人、遼陽人,我想張三豐雲遊天下四海為家,說自己是遼陽懿州人也是原由在此吧!這就是黑山土城子這個小地方不被歷史記載的真正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有一句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現在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實它最早是專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上述成語中的“沉魚”,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美女西施。
  • 東方朔的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仍面若童子。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 作了他的姓。東方朔三歲時,對天下任何經書秘文,都過目成誦,還常常用手指著空中自言自語。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丟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打了他一頓。
  • 武訓(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 提起“張三丰”,人們就會想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尤其是金庸筆下的形象,更是令人盪氣迴腸。但那些描寫大多都是杜撰,真實的張三丰在歷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修煉大成就者,他發揚了中華道家文化,創立了武當派道統和武功,留下了許多傳唱不衰的神奇。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清代女學興盛,才媛輩出,官眷閨秀的交遊聚會,往往充滿了儒雅和詩意。出身湖陽世家的惲珠,才思敏捷,少女時期的詩作《錦雞詩》,獨具嫻靜高華的氣質,而且流露出化凡禽為神鳥的超凡脫俗的志向。
  • 世人皆知梅花是早春花木,她為梅花作詩,偏要說:「一枝留待晚春開。」淪落風塵的她,卻因為這句詩,在及笄不久的美好年華遇見人生伴侶。從此,二人詩畫相酬,山水作伴,成就一段才女配名士的佳話。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清代詩壇有一位才女,長於書香之家,嫁入詩禮之族。她身邊的親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這個文學家族中,一顆光華熠熠的明珠。
  • 山東才女王照圓,不僅是郝懿行治學生涯上的賢內助,自己也留下了補註古文的專業著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