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行路哭靈
《行路哭靈》是《釣金龜》的續篇,然而兩者情境迥異,傳統上經常是分開演出的。如果要連在一起演,這位老旦演員非得要是鐵嗓鋼喉不可,因為《釣金龜》、《行路哭靈》兩齣戲都有大段的唱,唱個不停,挺累人的。另外,老旦演員在這兩齣不同情境的戲中,分別要演出不同的「意」(感情及意志狀態),合演實在是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效果並不好。所以以前的戲提調(排戲人)甚少把這兩戲排在一起演,這可免去情境混淆、演員又太費力的壞處。可現在不講究這些,老旦演員為顯示己能,硬要一口氣演完,無非把戲演成了「一道湯」(演員沒有獨特、應工的表演)。
《釣金龜》是喜中帶悲的一齣戲,小兒子張義嚷嚷母親偏心,母親康氏以道理相勸,小兒子張義終於回心轉意孝養母親。母子鬥嘴,有驚無險,歡喜結束。大概與媽媽吵架獲得某種溝通,張義異想天開也要去找遠在祥符縣的哥哥評理,埋伏下他從此失蹤的伏筆。
《行路哭靈》主要是母親康氏與大兒子張宣的衝突,這個衝突讓人十分震驚,已經達到古今中外都難以企及的「悲劇」頂峰。西洋的悲劇理論有其挖掘很深的哲理,認為是人物性格缺陷造成不可挽回的命運悲劇。足見西洋文化勇於表現對自我個人的剖析,深具反省精神,找到命運的肇因源於人類性格缺陷。
西方文化挑明的表達個人要為個人自己負責。比較之下,中國文化不但要自我負責,更要為團體負責。所謂先「誠意、正心、修身」,然後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性格的陶冶從誠正修,達到貢獻團體的齊治平才算完整與成熟。即使一個普普通通的婦女像康氏,也能做到儒家這樣的理想,她的性格沒有缺陷的。
1.《行路哭靈》康氏(馬麗嬋飾演)不辭辛勞,夤夜趕往祥符縣,尋找兒子張義的下落。
當個人不能做到與團體合諧,那是嚴重缺陷,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以前中國出現很多慷慨的君子,因為誰都不願被歸類為自私自利的小人。康氏以一己之力撫養兩個小孩,為家庭無私奉獻,有功於社會。儒家思想強調人能促使團體合諧,就是一個性格沒有缺陷的人,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人。
可是在《行路哭靈》這齣戲裏,為甚麼一個沒有性格缺陷的母親,卻完全無法擺脫命運的悲劇。
性格缺陷出現在劇中人的身上,情節會突出某個關鍵點,讓劇中人去做選擇,從而暴露其私心,這是西方悲劇表現主角傲慢、無知、情緒化、……,導致命運的懲罰隨之而至。可是康氏吃苦帶小孩,遵丈夫之遺言:大兒子聰明盡力供其讀書,小兒魯鈍讓其捕魚維生,她不時的諄諄教導小孩,從未疏忽做母親的責任,給社會製造出甚麼「問題兒童」來。她的所作所為、她的選擇,完全符合儒家的理想。可是到頭來她小兒子被人害死,剩下「冷面」的大兒子陪她度晚年。為甚麼會這樣?她無私的盡其責任義務,卻得不到任何盼望,像戲詞所說「竹籃打水一場空」。
2. 康氏(馬麗嬋飾演)快步跑圓場表現人在急速行路,走的氣喘噓唏,勉強用傘做拐杖強撐。
4. 康氏(馬麗嬋飾演)著急詢問小兒子張義的下落,張宣(鄒慈愛飾演)面露難色。
《行路哭靈》康氏一出場就叫人吃驚,她摸黑趕路,從河南的孟津縣到祥符縣(開封),一共要走兩百公里的路。
因為康氏自張義走後一個多月都沒有收到任何音訊,心裏有很不好的預感。既然張義去了祥符縣縣長的哥哥處所,找到祥符縣衙門就能探知實情。她日夜趕路,又是一個黎明了,心裏焦急,恍惚中似乎見到張義鬼魂現身:
(康氏内唱二黃倒板)夜黃昏直走到金雞叫,
(康氏上,張義上,向康氏一撲、兩撲,跑下。)
(康氏白)啊?適才看見我那張義孩兒,披頭散髮,血流滿面,怎麼一時之間,看他不見?哎呀,兒呀!你無有差錯,還則罷了,倘有差錯,叫我六十三歲的老婆子,依靠著哪個?
哦,是了,想是我年紀老邁,運敗時衰,在這中途路上,莫非我遇見了鬼了!呃,我是不怕鬼,我是不怕鬼!
哦,是了!(二黃碰板)卻原來那烏鴉叫,我大吃一驚。
(二黃原板)適才間見張義満面血淋,
不由得年邁人我膽戰心驚。
莫不是年衰邁將兒錯認,
莫不是眼昏花我看兒他不清
走了些鄉村舍向人來盤問,
又走些那庵觀寺院古廟無僧,
許多的山林。
一路上我就盼嬌兒淚難忍,
為嬌兒哪顧得含愁茹辛。
(二黃垛板)到如今,我也顧不得,年紀邁老,一步一步往前邁奔,
(二黃原板)走得我兩足痛寸步也難行。
這段「行路」,演出康氏「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謂七情的瞬間遞變,同時她腳下跑「圓場」,行走不停如跑馬鐙一般「走了些鄉村、庵觀寺院、山林」,身段、表情、歌唱,一氣呵成,演的好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又是多麼的好看!先前康氏見鬼,後來又自我寬慰那是烏鴉亂飛亂叫,觀眾如臨其境,心也隨之起伏不定,這是傳統戲「一個人鬧滿台」的典型風貌。
5. 哭靈一段,康氏(馬麗嬋飾演)見到張義的靈堂不由悲從中來。
6. 康氏(馬麗嬋飾演)一人獨守靈堂,止不住的哀戚,用大段的唱來宣洩。
從前老旦名角龔雲甫能以《行路哭靈》在滿清宮廷演出,而且是壓軸(當日演出最受矚目、關注焦點的一齣)。一位謹守儒家教誨修身處世的婦人,為何遭此不堪的變故,這刺激施政者認真思考:人民一旦懷疑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這個社會就不再合諧,戲曲深處蘊藏著叫人深思的信息。
7.在康氏夢中,張義的鬼魂(陳元鴻飾演)前來訴冤。
《行路哭靈》其實是行路、訓子、哭靈的合稱,行路後接演的是訓子。好不容易到了縣衙,康氏以鄉鄰人的名稱求見,沒想到縣長兒子不見鄉鄰人。等到以母親身份見到面,康氏忍不住要教訓大兒子張宣懂得做人的道理。在《釣金龜》中,教訓小兒子張義,張義純真調皮;到《行路哭靈》的訓子,張宣表面很禮貌的接受著,內心想甚麼就不得而知。張宣隱瞞張義死訊,最後母親再三逼問他才肯說出來。
心腸痛斷的康氏,趕往靈堂,單獨一個人守靈;半夜張義鬼魂前來說明自己真正的死因,並請母親到城隍廟包公正在駐守的地方,為他申冤。康氏為小兒子申了冤,但是到底為甚麼康氏與小兒子遭此不幸待遇?儒家無言以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