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开奖直播 - 体育 shouye
國學博覽

孔孟之道判釋(5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判

故說,現代人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指責他是造成中國人奴婢、思想禁錮、封建獨裁專制的罪惡禍首是沒有道理的。他說的是程序問題,而不是制度更改的問題。造成當今中國沒有民主的局面,罪不在孔子,而在於秦漢以後所推行的君主專政制度。孔子的話被歷代君王利用了。我在這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現代國家的外交部長,你對外發言,一定是執行國家元首的意志。你不能說與國家元首意見相左的話。你這個做臣子的職責,就是要執行君子的意志的。這就是君臣關係。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在美國攻打它要倒臺時,他的外交部長阿齊思對外發言還是要維護薩達姆政權。表面看來他面目可惡,實際上他是在忠實地履行君臣關係(後來抓到他,他就把這一切都推給薩達姆,說是薩達姆叫他幹的。此事證明他當時是在履行君臣關係,說那些話是否是他本人的意思就另當別論了)。這種君臣關係,它是有一個不得己的義理在那裡的。它是一種上下關係,即使你有不同的意見或想法,也要去執行你長官的意志。當然,你可以用辭職、裝病等方法逃避執行這個任務,但這個上下的等級義理是不能改變的。我們以此來看孔子這句話,他說的就沒有錯。我在德國開一個小企業,對此最有感觸,大凡請民主國家的職工,他都會按照你的吩咐去做,而我們大陸來的人,很容易與你對著幹,其造反精神很強烈。這種現象,多多少少反映出我們把孔子這個尊等關係丟失了。孔子這個等級制度的道德倫理,也是天道的一條義理,天道一破,人類社會就亂套了。當然,孔子只提出執行制度的程序問題,沒有提出要改變不合理的制度腐敗問題,這是孔子的不足。也是歷史的局限性。從這裡我們也看出孔子對禮的偏重,他認為只要按照禮來行事,上下等級關係就順通了。他沒有想到假如君子不履行君子禮怎麼辦?這也是後來的孟子所思考的問題,孟子特別提出義,以義來補禮的不足。不過他也只能看到湯武革命、周武王殺紂建立新王朝的那種方式,並沒有看到現代民主選舉的方式。本來周朝的封建社會制度是比較寬鬆的,轉型到希臘型的城邦民主社會是有可能的。可是由於秦國的強大,併吞了六國,秦始皇建立君主制,進一步加強了他的王權,使這個脆弱的封建民主萌芽破滅了。後來的君主制度,把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作為一種程序形式在執行,而是作為加強君權不可逾越的一套嚴密等級制度。即中國人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絕對王權制度。皇帝是一貫正確的,永遠不會犯錯的,犯錯的是下面的人。這完全違背孔子說這句話的精神。孔子那個「你在哪個位置上,你就要有那個品位的道德」的精神沒有了。歷代王朝君主制的兩個特點:一是皇帝一言九鼎,絕對正確;二是臣、子絕對死忠,不能有半點怨言。人們把這個罪責推給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實在是有點冤枉了孔子。

孔子提出這個等級制度,是其天道文化的一個構造。天道就是如此一層一層演變而來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我們現代的社會結構,也是國家元首、部長、省市長一直到鄉鎮長等,都有一個等級制度。一個人類文明的社會,必然要有一個有序的社會結構;有結構,必然要有一個等級關係。沒有等級關係,只能是無政府狀態。從孔子這個等級關係也給我們一個另類的思考:要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們怎麼辦?這就給出民主制度的思考來了:你國家元首做得不好,就用選舉的方法把你選掉了;你臣子做得不當,長官就把你撤職了。我們往「做什麼,像什麼」的方向理解孔子這句話,就會得出積極有益的意義。若往「君臣等級制度不能變」去理解,就得出孔子是嚴密的等級制度倡導者。我是傾向前者理解孔子的。如果說孔子堅持等級制度不能變,那他怎麼能從一個窮苦家人做到士大夫的官(孔子做過魯國的官)?孔子是提倡通過努力進取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的,他的「學而優則仕」就可以證明。孔子還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話。這就說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話不是強調等級關係;而是強調你在什麼職位,就要做出與你職位相稱的行為。孔子自稱他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他只是想恢復周公那時的美好社會秩序而已。中國人受君主專制制度統治之苦,把王權至上,不能更換的反動思想強加在孔子「君臣」關係的頭上,對孔子是有失公允的。(待續)@

1《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