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官网 - App Store shouye
國學博覽

孔孟之道判釋(43)

九、孔子與孟子之學同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孔、孟之道來作一個小結了。先說說孔子的學說。

孔子的學說,他是繼承周王朝時期的文化遺產,這點是很清楚的。總的來說,孔子把「仁」作為其最高理念,以「知人」作為方法論,以「禮」作為實踐橋梁來完成其整套道德學說的。就是說,孔子把實現「仁」(君子、聖人)視為其人生的終極目的,以「知人」作為認識論(後儒發展為「格物致知」),以「禮」作為實踐理性。我覺得孔子的學說有三大特點:

一、「為己之學」。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思想家可分成兩類,,一種是專為自己而思想,另一種是為他人而思想。前者稱為『自我思想家』,只有這類人才能認真地思考事情,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哲人,實際上,他們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也是在思想之中;後者可稱為『詭辯派』,他們渴望人家稱他們是『思想家』。他們的幸福不是在本身中,而是在他人的喜好中。換言之,他們只熱衷於投世俗之所好。」1我們以叔本華所說的「兩類思想家」看孔子,孔子就應歸為「真正的哲人」這一類。他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2就是很好的說明。他告誡人們「亂邦不入,危邦不居」、「邦有道,穀;邦無道,隱」等都說明他「明哲保身」的「為己之學」。孟子對此也有發揮。他視「得己」為君子深造之學問。他把得道,就發揮自己的才能,不得道就獨善其身視為是「大丈夫」的行為。曾子的《大學》講「平天下」為儒的最高理想,但最終的目的還是落實到自我身上——「修身」,自我不修身,一切都落空。曾子是把「修身」放在整個道德體系的首位的,這與孔子的「為己」之學是一致的。《易》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3這個「同歸」學說,以我看就是「修身」之學——怎樣做才是對我最有利和最有用: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楊朱的極端個人主義都與這個「修身」有關。他們的學說,都觸及到「自我」這個人本問題。他們的不同,只是向外發展道路不同而已:道家「修身」是為了達到「無己」。莊子說「至人無己」4,又說「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5。儒的「修身」在於「得己」,道的「修身」在於「無己」,而墨家的「修身」則是「忘己」——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要為大眾服務。與墨家相反的楊朱,則是惜身如金,「修身」為自己,成為極端的個人主義。這就是《易》所說的「一致而百慮」——人如何生存的問題。孔子的學說,其最高境界就是「得己」——使自己達到「縱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逾矩」,就說明有一個「自我」在,自己還存在,就得有一個「矩」來規範,如道家已「無己」,就不存在什麼逾不逾矩的問題。故我說孔子的學說,還是以「我」為中心的學說。(待續)@

1《叔本華文集》,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72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84頁。

3《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659頁。

4《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7頁。

5《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