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5日電)交通部機場改善小組7月提出期許,3年內桃園機場擠進全球前10大機場;經過1個月診斷,建議仿「中鋼模式」搶救機場形象,交通部也清楚,制度不改革,騾子也難變駿馬。
桃園機場現在幾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國際排名大幅落後遭立委指責、餐飲及手推車惹民怨、空橋斷裂成國際笑話、航廈在營運中整建造成不便。
交通部火速在7月初成立機場改善小組,邀請學者、專家及民航業者共同為機場改革開藥方。7月13日第1次會議時,改善小組就從各層面提出改革架構流程,並以韓國仁川機場為標竿,期許3年內,桃園機場排名能擠進全球前10大。
機場改善小組勾勒出的願景很耀眼,交通部、民航局也希望善用情勢,推動機場改革;不過,交通部也開始憂慮,這把改革大刀是否真能如願開鍘。
交通部認為,現在各方將桃園機問題一一挑出,就是改革最好的利基,但如果制度無法做更大的改變,只能在小問題上局部改善,騾子很難變駿馬,要衝全球機場前10大,難度相當高。
機場改善小組建議的「中鋼模式」,就是要跳脫現有國營企業的窠臼,也就是桃園機場在11月轉型為國營機場公司後,在採購甚至人事上,不受採購法及預算法限制,因為只要法令綁手綁腳,效率及品質一定打折扣。
交通部、民航局及航空公司都舉雙手贊成用「中鋼模式改革桃園機場」,但也都有共同問號,「行得通嗎?」機場改善小組召集人張有恆強調,要朝願景前進,就一定得做。
交通部政務次長葉匡時說,制度面的確是最大問題,但中鋼是30多年前成立,當時政治生態和現在差異很大,他擔心推動「中鋼模式」在修法時,行政部門就會出現歧見,其中公共工程委員會勢必有意見,立法院的反對聲浪也是可想而知。
葉匡時指出,採購法並非無優點,但不易讓企業發揮創意,雖然採購法也明訂公營企業可用最有利標,但公務員為了保護自己,大部分不敢使用,以免吃上官司,很多問題環環相扣。但他也表示,若能排除採購法,未來的機場公司一定要訂定一套嚴格採購程序,否則各界關說問題又會讓機場陷入另1個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