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16)
2、知人。知人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所謂的知人其實就是知言。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1知言,就是辨別是非。孟子有知言之說,是對孔子「知言」最好解釋。孟子說:「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2孟子列出四種流言蜚語來說明知言。他說聽到那些偏頗的話,就知道他被私欲所蒙蔽;聽到那些逾越禮節的荒淫話,就知道他已陷溺於放蕩之中;聽到那些邪僻的話,就知到他背離正道;聽到那些閃避的話,就知道他心中無物可以應對。這四種毛病一旦在心中起意,便會危害到政治的施行;一旦在施政時表現出來,便會危害到國家大事。就算古代的聖人復生,也一定會認為我說的是對的。孟子所說的「知言」,是要善養他的「浩然之氣」。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3養這浩然之氣做什麼呢?當然是要做君子。這個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是氣勢磅薄的君子境界。故後人說孟子的學問為「君子之學」是有不錯。他把孔子的「君子」進一步發揮而說。孔子的知人,是把人劃分為君子和小人兩種來說明他的道德學:君子是好人,是有道德、有知識、心胸寬廣、通達的仁人志士。而小人則是沒有道德、心胸狹隘、結黨營私的鄉愿人士。孔子將這兩種人對比而說,使人一目了然。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5、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6。孔子是個很了不起的心理學家,他深刻地透視人生,了解人的本性。他在這個勾心鬥角、競爭激烈的社會,把自己挺立起來:你們不是患得患失,常常憂慮不已嗎?
我則心胸坦蕩,無憂無慮;你們不是互相攀比,看誰能幹嗎?我則把事情盡能力做好,不與你們攀比。人人都想表現自己,爭名奪利,我則默默做我的工作,求我的學問,有成績了也不驕傲;你們都去責備別人的過錯,彼此結黨營私,我則反身求己,檢查自己有什麼過錯。他把這些看似吃虧,但又能使自己更有利存在的行為人稱為「君子」。可以說孔子是個很高明的存在主義者。他在辨言中, 他把做君子的好處和做小人的壞處都說出來了,使自己在知人中立於不敗之地。孔子說「知人」,當然不單是說君子與小人之分,他還有論「仕」,論朋友,論鄉黨等。整部《論語》,基本上是記載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因學生各人的資質和秉性不同,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同樣說一個名詞,但有不同的解釋。如講「仁」,不同的人問,孔子都有不同的解釋,以致於我們不知孔子「仁」的確切概念是什麼?後儒為了救國救世,有的還為了迎合皇帝的歡心,就產生許多對孔子學問不同的解釋。遠的不說,就說孟子和荀子,與孔子相隔的年代不算很遠,應該是有據可依的。但倆人對孔子學問的看法,既大大的不同。同是講「心性」,孟子是性善論,荀子是性惡論。孟子強調「義」,荀子則強調「禮」。實則,孔子在《論語》中教人如何做人,是很具體的事,而孟、荀倆賢,則把孔子說的話提高到普遍原則。這當然是人言人殊,看法不同。我們從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說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別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頁。
2《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73頁。
3《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73頁。
4《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27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61頁。
6《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16-2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