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BET365 娱乐 城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
國學博覽

孔孟之道判釋(29)

五、關於儒學的義

儒學的義,孟子說得最多。孟子以「集義」來達到他的「浩然之氣」。而這「浩然之氣」貫長空,道貌宏偉,大有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後儒尊稱孟子為「亞聖」,其學問多得益這個「義」字。他還有一個驚人的論述,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當生命與義不可兼得時,他情願舍生取義。這個「義」在孟子看來,比生命還重要。

那麼,儒的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有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2以孔子此話來看,義就是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古人解義為宜。董仲舒說:「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3宋儒程顥亦說:「仁,人此;義,宜此。」4如以宜解義,那麼義就是「應該如此」。萬事萬物有它的規律法則,我們依此而行就是義。如父子關係,它有一個無法逃離天地之間的義理在那裡,生你的父母,你是不能選擇的,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他們本就是你的父母,你對他們孝敬、奉養是義理所在,這是應然如此的義務。如果我們以成語「天經地義」來解析,那麼就是說,天有它的天道法則,地有它義理規律。我們人不能不愛自己的親人,不能不愛自己的子女。這是一個義,人應該如此行。這就是程顥所說的「宜此」。如果不是如此,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非義了。所以《周易.繫辭傳下》說:「禁民為非曰義。」5義,就是朝著正道走的,非義就是走邪門歪道了。孟子有一個比喻,他說:「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6可以看出, 孟子是將「義」作為儒家形而上學的道德律令來實行的。他在〈告子上〉篇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7如果說,仁是儒家君子所要達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麼要實現這個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義。「人路」,也就是人應該的行為方式。

而最有趣的是,孟子常將仁和義放在一起,稱為「仁義」。後人也稱孔孟之道為「仁義道德」。似乎仁、義是一個詞,表達一個意思。我們從上面引用孟子的話來看,其實仁和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孟子在〈告子上〉一文也指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8用現代語言來說,仁是同情心,愛心;義是排斥那些羞恥、作惡的心。仁是作為肯定的心性,義是作為否定的心性,兩者是有區別的。孟子也把「義」和「利」看成是對立的。在〈梁惠王上〉開篇就批判梁惠王的「何以利吾國」,勸告梁惠王不要言「利」而要行「仁義」9,可見「利」與「仁義」是有衝突的。講「利」,就不可能實行「仁義」。我們從孟子的種種說義來看,行義,就是不要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做公正、合時宜、對得起良心事。(待續)@

1《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07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7頁。

3《儒學與社會現代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57頁。

4《二程集》,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第二版,80頁。

5《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47頁。

6《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86頁。

7《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10頁。

8《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98頁。

9《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