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當妙媽】衣裳有學問 針線教規矩

陳彥玲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現在孩子們的物質享受普遍不虞匱乏,但也因此而常常不愛物更不惜福了。孩子不但不缺衣服,衣物散落四處是許多媽媽的煩惱,常常是一邊幫孩子撿衣服一邊皺著眉頭的嘮嘮唸唸。

其實孩子的衣物隨其四散不收拾,的確是不珍惜的表現。只是嘮唸也往往無法見效。仔細的想想,多數的孩子們幾乎沒有機會拿過針線,縫補過衣服,也難怪他們不知道一絲一縷的來之不易了。

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全球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引發了我對服飾的再一次重視。因為多年前想報考大學的服裝織品系,卻被在台大醫學系就讀的大哥給否決了。當時的士大夫觀念並不認為穿衣服會需要什麼學問,跟救國愛民有什麼關係,這哪是書香子弟應該做的事情?於是,我也就這樣變成了醫學院的學生。但二十幾年後,新唐人的漢服大賽卻開啟了我封塵已久的記憶。

大賽的簡介裡明白的寫著:「中國自古以衣冠大國、禮儀之邦著稱,華夏衣裳之美,……但在近數百年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這包含『仁義禮智信』之人類文化精髓的豐富遺產,已毀失殆盡。……」的確,現今許多衣服的剪裁扭曲不協調,從人體結構與人體工學的角度來看,與正確的人體姿勢背道而馳,這樣一來人如何能得到健康?我的腦海中立即閃過了那些身穿鐵衣矯治脊椎的病人,他們辛苦的身影。

再者,現在衣服上的圖案也多半誇張怪異,不顧正統畫作應有的規則,這不是讓孩子從小就習慣了不規矩的氛圍、扭曲的線條嗎?如此一來,如何能讓孩子行為有所分寸?舉止能依規矩?那不放縱了該被規範的過度自我中心的習性,而放任孩子的狂妄自大?那如何要求他們知禮重德呢?經過這一番的反躬自省之後,一種為母天職的力量驅使我找到幾位參加過新唐人大賽的設計師,一同為著維護孩子正常成長的環境而開辦了小小漢服文化課。

孩子們聽到要在家裡開課,興奮的整理著自己的書籍玩具,將空間挪出來成立漢服教室。朋友們的孩子們也陸陸續續的參與進來。上課的規矩也一一的跟孩子們說個清楚。「要作件漂亮的衣服一定要用到『規跟矩』。」隨著老師們的解釋,他們終於懂了:「一切形狀的基礎不外直線與圓弧的交叉變化,而以規畫圓,用矩作方則能使圖形變換多端而不怪異。」「那麼,小朋友知不知道做人也要守什麼啊?」悅耳的童音則異口同聲的說出了天下父母心中的樂音:「做人要守規矩。」

既然如此,幫老師端茶請安已經成了孩子上課的自發基本規矩,拿針縫衣時的姿勢也不敢稍有偏差,深怕縫不出衣服應有的樣貌,這一針一線的手底功夫讓孩子們磨掉了煩躁不耐,看著他們用心的一遍又一遍歸正自己的手工,一行又一行的縫出自己的夢想,下課後規規矩矩的收拾著自己的衣物,真是嘆道:「嘮嘮唸唸不如動手拿針線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身為三個孩子母親的我,有非常多的機會當上家庭法官。但是,不論結果如何,總會有小孩覺得「不公平」。這不在孩子的心眼大小,而在我的基點恰不恰當,畢竟我是母親。在孩子還未成年的時候,父母角色的功能是永遠無法用朋友的內涵來取代的。
  • 後來我轉念一想,長久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就將女兒勸我的話,寫下來貼在電話上......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悲傷情緒反應,並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