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1日訊】(大紀元土耳其記者站報道)土耳其伊斯坦布爾(Istanbul)是歐盟選定的2010年三個歐洲文化之都(The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之一,5月21日、22日兩天,美國神韻巡迴藝術團造訪伊斯坦布爾,將在此演出三場。
地跨歐亞兩洲的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近1,300萬人口,是世界上幾個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之一。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經濟、文化、貿易和媒體中心,也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和主要的旅遊勝地。
悠久的歷史
根據希臘文化的傳說,公元前660年左右,古希臘海神的兒子拜占斯 (Byzans),在亞洲大陸的最西端的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黑海海峽上建立了一個城市,當時叫拜占庭 (Byzantium)。由於黑海海峽是分隔歐亞兩塊大陸的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而從這個城市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因此,這座城市發展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196年,羅馬皇帝塞普蒂米厄斯塞維魯( Septimus Severus)率軍隊幾乎摧毀拜占庭,在重建後將此城稱之為奧古斯塔安東尼亞城 (Augusts Antonina);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這裡定都,改稱新羅馬,後改稱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羅馬貴族移居此地,以其作為永久的都城。
從此,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基督教發展的中心,它的地位不亞於羅馬主教區。基督教第二次普世會議於西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辦,君士坦丁堡也同時升格為總主教區,是東方教會的首腦,羅馬帝國的宗教中心,與羅馬主教分庭抗禮,衝突不斷。
在七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國家不斷擴張,威脅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達四年之久,但並沒有成功。在1204年西方的十字軍第四次東征曾攻佔此地,但之後又被收復。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1457年在君士坦丁堡定都。在隨後的近五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奧斯曼帝國沒有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國家的衝擊,於十九世紀初趨於沒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從而四分五裂。一戰後,英、法、俄三國根據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協定」瓜分了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協定宣告破裂。1926年,君士坦丁堡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歷史的見證:聖索菲亞大教堂
360年落成的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在奧斯曼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後,1453年5月29日被轉為清真寺,直至1934年被世俗化,聖索菲亞大教堂見證了伊斯坦布爾的文化變遷。1935年2月1日起聖索菲亞大教堂作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聖索菲亞大教堂聞名於其巨大的圓頂,被譽為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及「改變了建築史」。大教堂保持著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現存的教堂是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而於532至537年間建造。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
此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還有佛家因素,在教堂的門上和內牆基座都發現有萬字符圖案。
近五個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伊斯坦布爾建造了成百上千的清真寺。抬頭環顧四周,無處不能看到那些尖尖的宣禮塔。伊斯蘭教的諺語說「《古蘭經》誕生在麥加,讀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布爾。」
在這些清真寺中,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曾是土耳其的國家清真寺,也是伊斯坦布爾的地標建築,因室內磚塊採用藍顏色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當時伊斯坦堡最受崇敬的清真寺)及具象征性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相對。清真寺南部的大部份建築都利用了大皇宮的根基、穹頂及圓頂地下室。
清真寺的建築工程始於1609年8月,由蘇丹艾哈邁德一世親自主持動土儀式,他有意讓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他的第一個帝國清真寺。清真寺的詳細工程記錄在八卷書籍裡,現在收藏在托卡比皇宮裡。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有六座宣禮塔,是世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古蹟之一。
伊斯坦布爾的市場
卡帕爾有頂大市集(Kapali Carsi),是伊斯坦堡最大的商業中心,集中在金角灣兩岸,市內西方人習慣稱之為「大市場」,有「室內市場」的意思,建於一四六一年,北距金角灣約一公里半。大市場的主體設在「加洛魯」鬧區一座有五、六百年歷史的古建築內,而整個大市場佔地四萬二千平方公尺,有四千多家店舖分佈在八十二條大小商業街道上。
神韻在伊斯坦布爾演出時間:
5月21日晚8點30分
5月22日下午3點30分和晚8點30分
地點: Lutfi Kırdar Congre Centre (Anadolu Auditorium), Harbiye 34267, Istanbul.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