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物
【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1日電)現代人經常外食,習慣使用免洗碗筷。其實,傳統社會飲食用的「碗箸」,宛如是人世間夫妻,互相搭配,還刻繪吉祥圖案,美麗的碗箸等飲食文物,反映傳統的生活與情懷。
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即日起至7日,在中興新村虎山藝術館舉辦「傳統飲食文物展」,展出從清代到民國50年代期間傳統社會的飲食文物,包括有大灶、碗箸、飯桶、飯匙、湯盤,茶古、粿印等數百件。
文物學會理事長蕭喜芬指出,一口大灶,是「一家火仔」生活飲食之所繫,「您一口灶」、「您一家火」就成為傳統社會稱呼「您這家庭」的代名詞。
她說,古早台灣唸謠:「雞啼天未光,賢慧媳婦早早起,入灶腳,洗碗箸」。「灶腳」指的是現代所習稱的廚房,因為古早的廚房設大灶,在灶上壁貼有「灶君公」神像,一家人飲食都在灶神腳下,所以稱「灶腳」。
蕭喜芬表示,傳統的「碗箸」,宛如是人世間的夫妻,是互相搭配的,「1人1副碗箸」。碗箸工藝多樣,特別是傳統的箸(筷子),材質有鎏金鎏銀、象牙、骨角、竹、木等,再加上刻繪的吉祥圖案,美麗的碗箸,就成了美妙的飲食藝術。
她說,飯桶與飯匙,也是一對分不開的伴侶,有時飯匙還是成對的龍鳳頭鎏金。以飯匙來說,這次展出的就有龍柄、鳳柄、金童柄、玉女柄、蟠桃匙、石榴匙,呈現朱紅鎏金,洋溢興旺、吉祥、高貴的喜氣。
蕭喜芬表示,民以食為天,傳統飲食文物反映先民利用厚生的智慧、追求吉祥的民俗、講究美觀的工藝,值得忙碌的現代人細細觀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