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師競賽常勝軍 林東源體現咖啡文化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1日電)簡單取名GABEE的咖啡店,其實不簡單,5年來叱吒國內外咖啡師競賽,還讓香港人慕名組團來台學煮咖啡與開店。已在海外授課的62年次店主林東源說,他要做的是「咖啡文化」。

全心投入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懷抱不滅的熱情,真的會讓人不斷突破、創新。

林東源今年再受海外邀約,4月下旬將赴新加坡,出席亞洲最大餐飲美食設備展FHA所舉辦的「ABC咖啡師大賽」,擔任評審。

在此之前,林東源從2004年起就榮獲第一屆台灣咖啡大師比賽冠軍,且早在2005年,才32歲的他,就已擔任泰國咖啡大師評審。

之後,2006年再拿下第三屆台灣咖啡大師比賽冠軍。2007年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咖啡大師比賽。2007年擔任第四屆台灣咖啡大師比賽冠軍教練。2008年擔任世界咖啡大師比賽台灣區代表教練。

林東源接受專訪時說,「想開咖啡店的動機很簡單,只是因為畢業後曾在咖啡店工作,而我非常喜歡咖啡店裡人與人互動的氣氛。」

他還特地補了一句,「來咖啡店的人都比較會卸下面具,都是來放鬆的。」

開店第6年的他回想過去工作過或曾熟知的前輩,他們的店都不見了,「或收掉、或頂讓給人」。因此林東源開咖啡店比別人多想很多,也多做很多,軟體面的咖啡文化經營深度與投資,甚至超出咖啡販售業務。

開在西華飯店後方的GABEE店,除了林東源,還有兩位合夥人。他說,一位是他的學弟,從事後台管理;另一位是學平面設計的朋友,負責設計工作;「因應團隊合作的時代到來,各司所職,才能發揮效用。」

林東源則往外拓展知名度與行銷,戰果正如前述般輝煌。他說,經營團隊也發現,知名度為店面吸引很多外來客,連開班授課部份,還因為香港媒體的熱情報導,出現很多香港人慕名來台報名上課,學習煮咖啡及開店。

他說,香港地狹人稠,市場幾乎是集團的天下,使得香港人非常希望能像他一樣經營個人咖啡店,也因這區隔性,造就強調經營咖啡文化的GABEE店在香港火紅,成為學習的對象。

除了讓很會經商的香港人認同GABEE店做咖啡文化的理念,林東源已經遠至北京開班授課,邀請他的正是當地新成立的咖啡師證照協會。

其次,中國大陸已有企業主邀約GABEE店在上海、深圳等地開店。

但他說,海外開店是要以GABEE店品牌前往,還是技術合作開新品牌門市,對重視經營咖啡文化的GABEE店而言,尚未下定論,因為這也與GABEE店接著要「做品牌」的經營策略有關。

強調要做咖啡文化,林東源跟合夥人堅持在台灣只開一家店,投注在咖啡人才的技術培育領域甚深;這全台唯一的店並且是形象店,且意義不同於一般咖啡店。

林東源說,因為GABEE店要成為品牌,除已在軟體實力上,於海內外打響名號;亦已著手開發GABEE店的客製化咖啡豆、沖泡掛包、T恤、內外用杯等系列品牌商品;藉著軟硬體的多元經營,呈現咖啡文化。

資金方面,林東源並不諱言青創貸款申請並不順利,全都是自行貸款;加上GABEE不斷把店面每年的獲利再投資在軟體面咖啡人與文化的紮根與布局上,因此延後到今年才可回收所有投資成本。

堅持做咖啡文化,讓他們三位創業青年費時5年做紮根。

林東源強調,他不認為個人店與集團連鎖必須對立,因為咖啡人口的增長也與星巴克的全球布局有關;不只從營業額出發的理念下,GABEE店也幫集團展圓進駐百貨開店做教育訓練,且該店營收一個月就是GABEE店的2倍。

因為他們相信,「現實要以理想作為出發點。」GABEE店就要在這樣的理想堅持下,在現實環境中體現讓人放鬆、卸下面具的咖啡文化圖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王水編譯報導)英國Costa咖啡連鎖店近期為他的首席咖啡品嚐師Gennaro Pelliccia的舌頭做了1000萬英鎊的保險。
  • 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發起的西部地區咖啡師大賽於2010年2月26日到28日在加州洛杉磯長灘開賽。
  • 從2月26日起,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主辦,在The Coffee Bean、Tea Leaf等咖啡廠商的贊助下,美西咖啡師大賽歷時三天,於2月28日下午3點圓滿落下帷幕。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 2023年中秋節前後,Gene身穿一襲黑色旗袍,現身在倫敦的公益慈善演唱會中,用英文唱出鄧麗君原唱、蘇軾作詞的〈水調歌頭〉,也就是華人耳熟能詳的《但願人長久》。(Gene提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Gene身穿一襲旗袍,在倫敦一場演唱會中用自己翻譯的英文唱出鄧麗君名曲《但願人長久》,引領西方人領略千年前蘇軾《水調歌頭》中美麗的月色、對天人究竟的思考、摯愛家人的繫念,以及一個凡人對生命永恆美好的期盼。
  • 2021年香港攝影師高仲明移民台灣。(宋祥龍/大紀元)
    惡法如影隨形、無所不在,「這就很像一把無形的刀架在你的身上。我覺得這是最恐怖,比直接不讓你說,更恐怖。」早年到中國採訪,他看透了暴政下受荼毒人們的血淚悲歌。他預見中共黑手下的香港將「慢慢脆弱、慢慢腐化」。於是他與妻子選擇移民與香港生活狀態接近的台灣。
  • 想想看古代,確實沒有便利商店,也確實沒有線上購物,不太可能有物流的概念,或是快遞等現代的名詞出現。不過,如果你閱讀過古書,孟子說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孟子何許人也?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看看《貨郎圖》,想想這句話,誰說古代沒有物流的概念呢?再看看這些貨郎,他是不是肩負著物流的概念?然後實踐了孟子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概念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