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報實錄:和珅活時富甲天下,死後恥甲天下

鄭介文選介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和珅,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人。少時家貧,以官學生充鑾儀衛校尉。因其機靈善辯,儀表堂堂,一次偶然機會,得到乾隆帝賞識,遂步步高升,以侍衛擢副都統,遷侍郎,入軍機,授內務府大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晉封一等忠襄公,賞戴雙眼花翎,在乾隆後期,任軍機大臣達二十四年之久成為乾隆朝最受寵信的權臣。其弟和琳曾任四川總督。一門豪貴,勢焰熏天,朝中文武,爭相奔走其門。每當和珅赴公署視理事,朝臣伺立道旁,惟恐落後,時稱“補子(給和珅當候補兒子)胡同”。以致有人作詩諷曰:

鋪衣成巷接公衙,
曲曲彎彎路不差,
莫笑此間街道窄,
有門能達相公家。

現將詩意今譯如下:

穿著華服迎接和珅到衙上班,
踏著曲折的道路也不敢怠慢。
不要取笑這裏的街道狹窄,
這裏有門路鑽進去可做高官!

和珅本無才學,品行也不端正,唯靠善伺乾隆帝的喜怒以得寵。在其把持朝政的二十多年中,公然賣官,招權納賄,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凡不附己者,輒借機在乾隆帝面前進行陷害,必欲去之而後快。朝廷內外,自督撫以至府縣,皆以賄賂和珅,為鞏固自己地位和升官發財的途徑。他一生聚斂了許多人的財富,成為清代最大的貪污犯。不僅如此,和珅依恃乾隆帝的寵愛,出入宮廷,凡遇喜愛之物,占為己有;四方進貢的奇珍異寶,(往往也是上好的珍品)都落入和珅之手,次一等的珍寶才能獻入宮中。如孫士毅從安南回京、持一由明珠雕成的鼻煙壺,想獻與乾隆帝。和珅見之,十分喜愛,向其索要,孫士毅因已經上奏,所以未敢應允,但數日後,鼻煙壺還是落入了和珅之手。又如宮中某處,陳一直徑尺許的碧玉盤,為乾隆帝鍾愛之物,一日,被七阿哥不慎打碎,求於和珅,和坤珅拿出一盤,其色澤、尺寸等皆超過所碎者。僅此兩事,即充分體現了和珅的專寵和豪富。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將皇位傳給太子顒琰,改年號為嘉慶,乾隆自為太上皇,仍對和珅寵信有加。嘉慶帝雖心中對和珅極為厭惡,但礙于父親,仍不得不勉強容忍,竭力周旋,呼和珅為“相公”而不稱名,凡有上奏太上皇之事,皆由和珅代理。和珅推薦自己的人吳省蘭,為嘉慶帝抄錄詩稿,藉以窺試嘉慶帝對自己的態度。嘉慶帝心知其意,故意不動聲色,以安和珅的心。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病逝,和珅失去靠山,嘉慶帝立即指使給事中(官職名)廣泰、王念孫,禦史廣興、鄭葆鴻等人,參劾和珅種種專權不法的罪行。初八日將和坤革職下獄,戶部尚書福長安(人名)等,也被指為和珅同黨,而革職拿問。十五日,嘉慶帝頒發詔書,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命王公大臣會審,和珅一一招供不諱。十八日,令和珅獄中自盡,同時,令福長安到關押和珅的獄中,跪視和珅自盡後,將福長安押回本獄,定斬監候,秋後處決。和珅已死,削去公爵,撤出太廟,並毀專祠。和珅親信蘇淩附、吳省蘭、李潢、李光雲等,皆降革有差;其餘為和珅薦舉或曾奔走其門下者,“悉不深究,勉其改過,咸與自新”。

嘉慶帝懲治了和珅,派人查抄其家產,發現其私建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甯壽宮制度,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台無異;”其所建墳塋,設置亭殿,隧道,當地居民稱之為“和陵” ;所抄家產,計田地80萬畝、當鋪75座,銀號42座、赤金580萬兩、生沙金200萬余兩、金元寶1000個、銀元寶1000個、元寶銀940萬兩,其他珍珠、白玉、珊瑚、瑪瑙、鐘錶、寶石、綢緞、瓷器、古鼎、人參、貂皮等不計其數。其家產登記者共109號,已估價者26號,值銀202000千多萬兩。當時清廷每年財政收入為4000余萬兩,而和珅家財僅已估價者,即相當清朝全國五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的兩個僕人,被抄沒的家產,也值銀700萬兩之多。所有抄沒的財產,入國庫者為數甚微,賞給臣下者亦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皆入于宮禁,故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諺。

和珅的死,再次證明了一個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 有人講:“和珅活時,富甲天下;死時慘甲天下;死後恥甲天下。” @

(事據《清史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廣平縣的知縣,因事趕到京城,在朝房裡,遇到了大學士和珅。
  • 王傑(1725~1805年),字偉人,號惺園,一號葆醇,陝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任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使,兵部尚書。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軍機大臣;次年拜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嘉慶帝親政後,又被委以首輔。史書上說他為官四十餘年,「受兩朝知遇,始終無間」。
  • 從這兩首詩中,似乎體會不出和珅對自己的貪污賄賂之舉有多少後悔之意。也許就像很多人認為的,和珅的貪,是因為背後有一個長期默許他的人—乾隆皇帝,乾隆需要的一些大筆開支,國庫不夠支用的,和珅都能從貪污賄款中幫他搞定,讓皇帝沒有後顧之憂。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