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南報導)早年國家戰防的特殊歷史背景,在台灣生活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獨特的眷村文化,累積了許多有形與無形的資產,然而隨著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施行,眷村面臨改建、拆遷的命運,眷村生活人們文化記憶的場域遭受拆除,其特有的眷村及國防文物,亦逐漸失佚。
因此,台南縣永康市眷村的子弟包括縣議員李崇智、成功里長金冠宏、復興里長李鎮國,及《南瀛眷村誌》作者楊昇展等,投身於保存眷村文物的行列中。經過多年的努力後,舉辦一場「眷村文化展」,把南縣眷村的食、衣、住、行、育、樂,及榮民軍旅生涯功勳、豐功偉業,乃至於榮眷在此地悲歡離合的故事,詳實而精采地展示。
金冠宏表示,不少老伯伯看到他為眷村保留文物的努力而逐漸參與進來,因此才能完成目前的成果,而在蒐集文物過程中也曾被誤認為不尊重別人而受到排擠,當初的作為也不被重視。
但金冠宏擔心再不趁老人還健在時趕快做,等這些80多歲的耆老走了後,就很難將眷村歷史真實記錄下來。他指著牆上掛的大陸地圖說,就有老伯伯指著地圖講述他北閥的經過等口述歷史。
每個眷村屬性不盡相同,發生的故事也不同,成功里所在地的眷村屬於軍官眷村,遺留的文物包含有蔣中正的墨寶。而李鎮國則表示,永康13個眷村群聚當中只有該里當地的眷村是商業區,當時眷村中經營浴池、飯店等娛樂行業,因此自成一格,頗為特殊。另外,在永康還有當初沒分配到房子的軍眷自力搭建的違建戶聚落。
楊昇展了解真相 深入研究眷村
「對立來自於雙方的不了解」楊昇展表示,受父親是民進黨員的關係,而對眷村存在誤解,但因教學機會接觸到眷村後讓他整個改觀,為了深入了解而投入對眷村的關注。他忘了發多少時間去採訪做記錄,再以1年半時間完成了《南瀛眷村誌》一書。他說:沒有村落像台灣的眷村如此精采。
目前我們所見到的都是政府如何照顧眷村的好處,其實有很多的悲情在其中,「毛殺我父母,蔣騙我兒孫」,是流傳在眷村中的一句話。有位榮民回大陸探親,父親抱著他痛哭「兒啊,讓你買瓶醬油,40年後才回家」,因當年小孩在買醬油的路上被抓來台灣,而白色恐怖其實也有很多外省人遭殃。
當年來台的陸軍幾乎沒有機會帶妻小,海空軍則較有機會,因此為了傳宗接代而辦退休娶妻生子,一直等到民國48年後才開放禁婚的規定後,有不少軍人娶了貧困家庭女兒、或智障者。楊昇展表示,政府照顧老兵之餘也一倂澤及台灣眷屬。
事實上,老榮民真正夢碎始於開放大陸探親。楊昇展說,在121萬來台的軍人中,目前回到大陸的據統計只有9000多人。老榮民可能一輩子沒有盡過孝道,而懷著補償的心態回鄉,首先做的就是修屋或修墳,買盡全鄉鎮的紙錢供祭祖使用。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