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四竄 台攻防新台幣30元底線
【大紀元2010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韓山綜合報導)美國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QE2),熱錢狂掃亞洲,帶動台灣股匯雙漲的大行情。上週外資已連續買超台股逾千億元(33.12億美元),指數將繼續挑戰新高;新台幣30.219元的「馬英九防線」攻防戰也將正式開打。
全球的熱錢竄流,能在短時間內造成新興市場的股匯齊揚、資產飆漲,也可能一夕抽腿形成該地的資產泡沫。
在美國經濟不景氣下,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制,造成美國一打噴涕,全世界就感冒。全球外匯儲備金額,1995年為1.3兆美元占世界GDP的5%,現在已經達到8.4兆美元,占世界GDP的14%,且絕大多數是在過去10年間快速累積的。
央行、熱錢對博 人民買單
台灣外資罕見連續買超金額突破千億元,台股上週五(5日)收在8,449點,不只突破今年新高,也是近2年4個月來新高。
上週五新台幣一度升值5.5角,盤中衝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新台幣最高價30.219關卡,到達30.04元,更逼近30.01元的「彭淮南底線」,後在台灣央銀強力介入下,終場僅小升3分,以30.56元作收,創2年8個月盤中新高。
匯銀主管表示,資金量能比想像中高,若央行執意阻升,釋放大量新台幣,反而助長檯灣通膨。但為了不影響出口商競爭力,央行仍會以「緩升」作為主軸。
前一次新台幣收盤升破30元,是在1997年10月底亞洲金融風暴時,當時見到29.76元。2008年3月底,反應馬英九高票當選,盤中也曾見到29.95元,收盤則收在30.01元,是央行總裁彭淮南上任以來最高價,也就是外界所稱的「彭淮南底線」。
各國嚴陣以待熱錢過境
1971年之前,黃金本位還在的時候,是不可以隨便印鈔的,也意味著國家仍保有自己的貨幣控制權,貨幣的流動性也受限。但當美國改成了以美元作為清算貨幣的布萊頓森林體系後,不與黃金掛勾的貨幣,貨幣間的連動更為緊密,使得物質的價格可以經由市場操作獲得,而無相對穩定的基本盤面。
今年流入新興市場的熱錢,已經衝到3400億美元,10年前不過810億美元。
上週非美元貨幣,以紐幣升值3.25%最多,澳幣升2.88%,韓元升1.61%,泰銖、馬幣升幅約1%。
人為操控貨幣國家的比重,也從15年前的20%升到現在的40%。避免熱錢湧進,破壞本國金融市場。
世界銀行更少有的呼籲亞洲各國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亞洲金融風暴重演;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要求亞洲國家實行資本管制以阻止另一輪金融危機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