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教本系列

數來寶的藝術技巧《演唱技巧三》

密疏、快慢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十二字技巧之~密疏:

密與疏是體現唱詞的鬆與緊。每個對韻句組要唱得有鬆有緊,並在句組之間、段落之間顯現出這種變化。同時也要根據表現感情的需要,注意字、句密疏的佈局。

「密」是說句子中字的密度大,段落中句子的密度大,使人感到速度在加快;相反的「疏」的情況,是將字和句子擺的稀疏,即會給人速度緩慢之感。

至於如何使字和句子的密度加大,主要是板式的作用,例如「趕板」板式會加大字的密度;通常在句頭上常用「閃板」、「讓板」、「掏板」,甚至「搶板」讓句句相接,因而加大了句子的密度。

以兩字一拍的基本節奏為例(即『頂板板式』),與在節拍上有所延展和變化的「抻板」、「讓板」、「寸板」相比,這種板式的字句密度可算是大的。

十二字技巧之~快慢:

任何一種唱段不會只用一種速度唱到底,演員為了表達多種感情,也為了使唱詞速度得到調劑,節奏快慢就得頻繁的做變化。在這種情況之下,整體速度尤其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使聽眾的節奏感能夠接受,也使韻律的美感不致受到損害。

節奏速度的快慢也與唱詞的鬆緊相關;在數來寶的演唱中,不外乎「快」、「中」、「慢」三種速度:先慢速,再中速,最後快速~這是一般唱法。而要唱得「慢中有快」、「快中有慢」,致使各種速度經常轉換,這也是演員為了適當表達情緒與氣氛時常見的現象。

從原則上說,無論怎樣變速都只能是逐步的,轉換時都得有個「緩衝地帶」(甚至有個承先啟後的『搭橋句』存在),通常速度的變化幅度不大。

可是個別時候,也出現過降速或加速幅度過大的地方,只要不使人感到忽快忽慢、突如其來,能夠掌握好轉換速度的技巧問題,這種變化仍是允許的。

一、變速分析:
快慢轉換幅度不大的,只用「催幾板~由慢轉快」和「撤幾板~由快轉慢」的方法,就能轉過來。

一旦需快時,一板快似一板,幾板過後達到所需的快速;需慢時,一板慢似一板,板板往下撤,幾板過後達到所需的慢速,再用基本節奏的頂板板式把已經撤下來的速度加以固定。這種循序漸進的速度變化通常能有力的表現唱詞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演唱中使用得好,往往能博得觀眾掌聲。

速度升降幅度過大的,為使聽眾不感到彆扭,就要有銜接作用的「搭橋句」。

所謂速度轉換是否得當,其實依據的是聽眾心中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是通過接收演員的演唱而形成的。在語氣突快與突慢的轉換中,置入一個明顯過門的「搭橋句」,是一項重要的技巧。

例如下句︰「可也承受過巨大的痛苦與悲哀」
解析:「承受」這一拍就要放慢,唱到「過」要更慢,直到「巨大的痛苦與悲哀」隨著情感的抒發,還要一板慢似一板,板板速度往下撤,以撤到最慢的速度,造成悼念的氣氛。

二、變速原則:
使用「突快突慢」的速度轉換,是為了表現特定的情感和氣氛,但採用時必須嚴加控制,以免讓這種大幅度的變速引用過多,造成全段的節奏感支離破碎。通常一篇兩、三百句的作品,使用上一、兩次也就可以了。

而在多數的唱段中,由於內容不需要這樣表現情感,一般是不採用這種速度上的大幅度升降的。

﹙本文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