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8-6)
客觀表象世界以及人的意識,不斷輸入人腦中,他不斷產生意識。意識多了,那個人的自身就被意識所綁架了,意識總是要以表象世界為對象,沒有「對象」,他就無言以表。如果我們以胡塞爾現象學「意識的意向性」來看,你有這個意識,另一個意識就可能被虛無了,我思總得有一個意向性。這個意識的意向性,就捆綁住知性和理性的功能,使得它老是向表象世界運作而無法發揮它的全能作用。
意識總要與表象世界發生矛盾,對立統一。我是我,我要存在,我不能被客體同化,沒有我思與客體的對立,就沒有了自我。就是說,我活著,我得有思,我不能不思。而這個「思」,他總得有個意向性,這個「意識的意向性」就框住你了:你只能那樣思而不能這樣思,你只能這樣思而不能那樣思。這個意向性沒完沒了,直到人死亡,思維停止。而由於在這個意識的意向性的作用下,思維一定有對象,沒有對象,不可能有思,思想無內容則空。胡思亂想也是有對象的,只是它的對象是零碎的雜多。
夢也是有對象的,我們夢見了什麼什麼,總得有個表徵。意識總要與表象世界有聯繫,無論感性、知性或理性,沒有對象,意識表現出來的只能是無。
意識總要表徵出什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有所指」。而這個「意有所指」在時空形式的運作下,不可能產生絕對。這樣,意識是有缺陷的,它不是完善而全能的。
人要意識這,另一潛在意識就被虛無化了,意識總是顧此失彼,不能成全。但是,我們知道,人是有損無功能的。他不思、不欲、不想,將他腦袋中的意識一一損去,一直損到無。這個人會發生甚麼變化呢?一切認識的內容都消失了,他不就回覆到他本身了嗎?他就回覆到其原是其所是的那個本體了。
我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一個震撼,就是覺得康德思想的深邃,他已窺見到人認識背後那個form(形式)。這,不就是當今電腦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嗎?早在200多年前,康德就發現了人心是如何獲得知識的程式。所以我認為康德是電腦發明的鼻祖。而我們的老祖宗老子更厲害,早在2千多年前,就發現人心是如何中木馬病毒的,並且發明一套洗去木馬病毒辦法,使人得到徹底的解放。
如此看來,老子對康德這個認識形式是有所瞭解的,不然他就無法發明這套治人中木馬病毒的方法。故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哉!」(《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586頁)如果我們以清除電腦木馬病毒比喻來看老莊的道無,老莊的道無,就是人的所謂「知識」,都是外來的東西加附於他自身上的,要回歸本真,就得將這些東西一一損去,直到無,然後才能恢復他本來的面目。
實際上,釋家牟尼、耶蘇等也發現這一方法,他們都強調人要回歸本真,復歸嬰兒的天真,要空無,無所作為,才能悟道,才能回到上帝的懷抱,得永生,得涅槃。就是他們悟出了這個「道理」:只有放棄智慧,放棄作為,抵達「無」的境界,這個人心性的程式(即宇宙的程式)才有可能自動運作:連結、綜合,最後完成所有的程式,回歸本體,他才能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們來重溫一下康德的認識論:人首先通過感性,獲得零碎、雜多的與料,然後由知性將那些零碎的、雜多的與料進行連結、綜合、統一形成概念。人這個連結、統合的能力是先天的。這種連結、綜合能力,是否在人無思、無慾的情況下,就停止不活動了呢?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