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3日訊】 (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 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僅嬰兒易消化吸收,也含有促進生長激素,增加幼兒免疫力,但部分母親有產後缺乳問題,主要原因為乳汁化源的不足,以及乳汁排出困難2種症狀,如以藥膳食譜、按摩推拿等藥效調養與預防,將可有效改善。
對此行政院中醫藥委員針對產後缺乳問題,建議可以使用通乳藥、針灸及食療等方式來治療,如乳汁不足則屬 「氣血虛弱」型,症狀為乳汁少或全無,乳汁清稀,乳房柔軟無脹感,臉色不佳,皮膚乾燥,有心悸頭暈倦怠,食慾不振等現象。
另種乳汁排出困難屬「肝鬱氣滯」型,症狀為產後乳汁少或全無,腋以下腰以上的胸脅部位疼痛,乳房悶脹,或疼痛位置游走不定,情緒常抑鬱不樂,常嘆氣,腹脹食少,舌質黯紅苔薄白,脈弦等症狀。
中醫建議,產後常用的通乳藥有:通草、木通、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蘆、王瓜根、瓜蔞仁、天花粉、路路通、絲瓜絡等,可根據不同的病機配合相對應加以配合選用。
另外,針灸也是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方法之一,最常用於治療產後缺乳的三個穴位為:膻中、乳根、少澤,在此三個基本穴位下,根據氣血不足型,可按摩補足三里、脾俞、合谷、胃俞,可健運脾胃,增加乳汁分泌;對於肝氣鬱滯型,可多按摩如內關、太沖、期門、支溝等穴位,可促進乳汁排出通暢。
長庚醫院中醫分院婦科主任陳建霖表示,一般有些穴位可以自己按摩,可以減少乳腺炎的發生,一次按摩15到20分鐘,一天按摩次數可依自己情況作增減,假如乳房脹痛,可用舊木梳(髮梳)背烘熱,輕梳患處便可緩解。
也可利用簡便的食療進行保健,尤其是產後的體質調理可食用,包括豬蹄、鯽魚、鯉魚、鰱魚、鯰魚、墨魚(章魚)、河蝦、紫河車(胎盤)、赤小豆(或用紅豆)、花生、蔥白、甜酒釀、豆腐、芝麻、金針菜(黃花菜)、萵苣、萵苣子、無花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醫對於治療產後缺乳有很好的效果,尤其在牛乳安全性被質疑時,更是鼓勵母親應多哺育母乳,可以促進母親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並建議哺乳至少4個月以上較好。 (http://www.dajiyuan.com)